赵括当日在太行山中,被孝成王紧急诏令召回,到邯郸马服君府上已经到了第二日午后。回府之后立即派人到內史府接洽,自己赶紧洗漱换衣,去看望了母亲。不久侍从就带回了內史令赵侃的传话,大王召见,即刻进宫。
如此紧急传讯,必有大事。赵括不敢怠慢,立即带领两名侍从骑马奔向王宫。
邯郸街上仍然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小贩们在沿街叫卖,商人们在人群中悠闲的穿梭,偶尔遇到几个送货的民夫推着小车一边大声吆喝着匆匆忙忙走过,似乎上党的战争并没有给这个城市乃至这个国家带来什么重大影响。
赵括骑马路过街坊酒肆,望见客栈茶馆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在喝茶聊天,但是一个个神情狡黠,警惕的巡视观望着街面上的动静。尤其当看到赵括一行三人疾行而过,更是看得全神贯注,赵括心里暗想这其中不知有多少是各国的奸细斥候呢!
赵括忽然又想到了武阳先生,他刚毅果敢,经历广泛、聪明睿智,况且极为熟悉秦军的军制和作战风格,以后有机会还是要邀请他为赵国所用,自己现在就缺少这样的幕僚。赵括又想到了玉琪,虽然仅仅在山里呆了六七日,但是玉琪超凡脱俗,犹如一缕清香,缠绕在赵括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玉琪就像一阵清新的空气,把赵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释放了赵括心中狂野粗糙的另一部分。赵括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可是以后怎么办?玉琪能来到府中吗?要是玉琪不愿意来府中又该怎么办呢?赵括就是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思索着来到了赵王宫。
內史令赵侃早已经在门外等候,见到赵括,立即上前迎去:“马服子到了,快请,大王已经在书房等你了。”
孝成王今天的心情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上午北方前线传来消息,匈奴和林胡为了草场和水源地发生了冲突,已经死伤了数百人,局面仍有扩大的事态。如果林胡和匈奴真的将冲突扩大,就可以减轻赵国北方边境的威胁和压力,赵国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上党的秦军了,甚至到时候还可以将北方的十几万精锐骑兵也调入支援。
下午平阳君来报,东方各国虽然表面上都不明显支援赵国,但是对边境贸易也未加限制。赵国派去采购粮食的官吏冒充商人,从贵族大户手中买到了不少粮食,还能保证赵军应付一阵子。孝成王思索,今年秋收以后要严加控制,还要保证明年的粮食。
近期,孝成王在不断思索着上党前线的局势。自己初登王位才五六年时间,现在朝中基本上都是惠文王时代留下的老臣。起初孝成王待他们彬彬有礼,但是这些老臣似乎总是觉得自己年轻,商议国之大事之时,表面上态度都很谦卑,但是孝成王可以感觉出,大家心底里对自己的意见都有些抵触甚至轻视的,认为自己太年轻,没有经验,没有魄力。文臣们还能把这种想法尽量隐藏起来,而桀骜难驯的武将尤其是廉颇就不太顾及的孝成王脸面了。一想到廉颇倚老卖老,以前朝老臣自居,看不起自己的样子,年轻的孝成王内心中不仅有些冲动和愤怒,孤忍让你,是要用你,但是你既不听我令,又打不了胜仗,孤就换掉你。
对,是该换人了。朝臣们不听自己的,用着也别扭,那就培养老实听话的。老将们倚老卖老,那就用年轻人,刚刚提拔起来,一定感恩图报,既听话又好指挥。现在的这批老臣们可不就是当年惠文王从年轻时就开始提拔重用的吗?
孝成王很迫切的需要做一件大事来证明自己,而目前面临最大的事情就是和秦国的上党之争。根据眼下的局面必须换将,尽快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可是上党前线有赵军三十万人,全国大部分的兵力都集中于此,对阵的又是强大的秦国。临阵换将,必须谨慎,稍有不适,就会酿成大祸。
而且,又派谁前去合适呢?孝成王将朝中的诸位大将在头脑中巡视了一番。战国时期赵国也屡出名将,和秦国不相上下,但是目前赵奢等人已死。除廉颇之外,朝中唯有乐毅、田完、赵括,另外孝成王在巡视北方时还发现了一个年轻的青年将领李牧。李牧常年驻守雁门郡,原是军中副将,熟悉当地民情,善用谋略,三年前孝成王委任其为郡守,独当一面戍守北方边境。可是李牧出生平民,在朝中没有根基,在军中还未建立的功业,资历尚浅,难以统领赵国的精锐老将,并且目前还有保证北方边境安全的重任。
论作战指挥能力田单是没有问题的,就凭他为齐国复国的巨大功勋,到哪一国都应该是大将。可是田单终究是齐国宗室,孝成王曾用田单攻克过燕国的几座小城,仅此而已。孝成王始终对田单缺乏一种信任感,田单的性格低调,对两任赵王都言听计从,与朝中大臣关系也比较融洽。作为大将,比廉颇更容易驾驭。
乐毅曾经统领数国联军,自然也可以胜任。但乐毅是燕国人,燕赵两国是世敌,军中将领不少人对乐毅还有一种敌视心理。在这种状态下,派乐毅为将更容易出现将帅不和。所以多年来,孝成王基本上将乐毅放在参谋的角色上,而将其儿子乐乘放在军中锻炼,希望假以时日,成长起来,再为赵国效力。
如此说来,现在最合适的人选只有赵括了。孝成王想到这里,才发觉实际上自己内心中早已经锁定了赵括,刚才内心中进行了那么多筛选,实际上只是给一个充足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说服大臣们。
孝成王比赵括年长三两岁,年龄相仿。平时非常欣赏赵括的言行举止,觉得和自己一样都有一股血性,一股冲劲,一股强烈的想要建功立业表现自己的渴望。虽然很多大臣都说赵括很自负,但是每次拜见自己时都毕恭毕敬,完全可以将赵括培养起来,发展成为其父亲赵奢那样的军事栋梁,必定为我所用。
但是孝成王还是有一丝犹豫,虽然赵括继承了其父亲的军事天赋,外人面前看起来还有感觉有些太年轻,冲动浮躁,并且缺乏领军作战的经验。若是数万军队作战倒可以放手一试,但是现在要将三四十万大军交由赵括指挥,这个风险确实有些大了,况且面对的还是一等军事强国,野蛮的秦国。
如此反复犹豫不决,孝成王最后思索,虽然不考虑乐毅、田单,但是他们都是统领过数十万军队作战的,不如召集二人进宫,商讨上党前线的局势,听听他们的看法和意见。
当天晚上,赵王命令赵侃传唤乐毅、田单入宫,设宴款待。二人基本上是同时进得宫来的,寒暄了几句,孝成王在中间主位,乐毅、田单一左一右坐下了。宫女们立即给几案上端上来了几样菜肴,在酒爵里满上了酒。
孝成王道:“两位爱卿,前日,东部的郡守颜昭上供了一些鲍鱼、海葵类的海鲜。孤一看,都是东海边的特产,也是你们家乡一带的产物,马上想到请你们一起赏食了,也让你们不必过度思念家乡了。”
乐毅和田单二人当年分别是燕国和齐国的军中统帅,因为功高震主,佞臣挑唆,国君容不下自己才投奔赵国。今天孝成王忽然宴请,而且仅仅是乐毅和田单,连一个作陪的赵国臣子都没有。原本二人都有些疑虑,担心孝成王对自己是不是也有其他想法,等听到孝成王如此说来,感动不已。
乐毅首先起身说道:“我二人皆为流浪蒙难之人,承蒙大王收留,已是感激不尽。在赵国也没有建立多少功业,心中早有些惶恐不安。今日大王又赐饭赐酒,请我二人共同品尝家乡的美食,更是感恩不尽。”田单也起身应道:“多谢大王,臣必将铭记在心,为大王效力。”
孝成王客气的摆摆手,说道:“尔等皆为良将名才,能到赵国为官,也是看得起赵国,是赵国朝廷的福气。”说完举起酒爵:“来,这里就是我们君臣三人,又无外人,不必过于拘礼了,先共饮一杯。”
君臣三人边吃边聊,先是说了些陈年旧事。喝了几杯酒之后,孝成王看到二人已经没有了顾忌,先前紧张的情绪已经放松下来,就说道:“现在赵国与秦国久在上党对峙,不分上下,一时难以克敌制胜,久拖下去,于国不利。爱卿等皆为举世名将,可有何良策。”
目前上党的战势牵动着整个赵国的命脉,乐毅和田单平日里自然也是格外关注的。乐毅道:“这次秦国出动了五十万大军,蓝田大营精锐军队更是全部倾巢出动,这是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局势。看来秦王这次是下了重注要和赵国争夺上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田单也在一边附和道:“秦国早已经有了吞并六国的野心,这次秦国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不仅仅要攻占上党,而且要彻底击败赵国,扫清东进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