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桓惠王游离秦赵,孟太妃痛怜零露

太行山上党郡,崇山峻岭,蔓延巍峨。在丹河两岸,当今世上最为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秦国和赵国,集结了近百万的精锐部队在已经对峙了将近两年了。

西岸的秦国阵地是长长的木栅栏,高约两丈,木头前方都削的尖尖的,向着上前方安放。栅栏外面还有着各种陷马坑,专门用于防范赵军的骑兵突袭的。大约三百步就设有一座瞭望塔,上面还有强弩兵监视。

东岸的赵国阵地,则大约五百步就分布一个堡垒,里面设有驻军,步骑兵联合防范,相互支援,互为倚靠。

将近两年的对峙,已经使双方的士兵们都有些身心疲惫了,每个人都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回到家乡,看望自己的父母妻儿。

战争前期秦军占据优势,先是攻占端氏城,接着奇袭高平关,杀死了赵军偏将赵茄,而后夺取了东西彰城和光狼城,将赵军完全赶到了丹河东岸。虽然从表面上看,秦国强于赵国,但是赵国毕竟也是一流军事强国,还拥有数十万主力军队,尤其是有战国最精锐最庞大的骑兵部队,具备和秦国决战的实力。究竟胜负如何,不到最后关头谁也不好准确预料结局走向。

不论结果如何,两个强国的战争结局必定会改变现有的战国格局,甚至会决定战国大统一的走势。诸侯各国乃至东西二周,表面上没有参与战争,但是都在紧密关注着战争局势的发展,暗自注视着其他国家的举动,都希望两个一流大国两败俱伤,都在暗自准备,积蓄力量,借机取利。

表面上战局仍然在无休止的僵持之中,出现了出乎意料的平静,如一潭死水,但实际上死水之下暗流涌动,所有人都知道,已经到了最后大决战前的关键时刻。

一时间从西部的咸阳,北部的邯郸,到中原的新郑、大梁,还有沿海之滨的淄博、蓟城,到处都是各国的间谍、斥候。他们络绎不绝,以各种身份出现在紧要场合,刺探着最新的情报,传递回各自的国家,上报给君主、国相。

今年孟贵妃四十八岁了,已经到了本命年,五月十五是她的寿辰。韩桓惠王知道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对一个女人来说意义非凡,特意安排內史令韩拓早早准备,准备办一场比较盛大的宫廷盛宴。

桓惠王从公元前二七二年从其父韩厘王手中接过了韩国的江山,这时正是秦国全力向东扩展之时。韩国不断面临秦国的侵犯,损兵折将,丢城献地,每年都在紧张的战争局势中。百姓之家几乎都有男丁战死、负伤,城里乡下随处都是哀嚎之声。

即位之初心力憔悴的桓惠王哪有心思放在闲情娱乐之上,同时也厌恶贵族大臣们安而忘危,索性下令,除了大型的祭祀活动之外,宫中一切活动都从简从易。君王如此,贵族大臣们也都不敢造次,都自觉将婚丧嫁娶等事宜简单从事。

廉颇进入上党之后,秦国进攻的重点转为赵国,韩国暂时从窘迫的局面中解脱了出来。两年过去了,内外局势也趋于平静,举国上下都安享这种难以形容的太平生活。而今桓惠王又下令将孟太妃的寿宴办的隆重一些,似乎在给大家释放一种信号,韩国的局面要改变了,形势会越来越好。

一时间,贵族将相们都感到了一种解脱,管他什么上党?管他什么强秦?天塌下来先有赵国人在那里撑着。每个人都感到格外轻松,整个新郑都被感染,这座城市似乎又开始恢复活力。

孟太妃属蛇,寿宴特地安排在了五月十五日巳时。从辰时开始,宫里的缤妃们,年轻的王子、公主们,韩国的公卿贵族世家们都陆续到来,提前给孟太妃拜寿。

很多仕族老人也都多年未进宫了,别说未见孟贵妃,就是相互之间很多人也是许久未见。现在齐聚王宫,嘘寒问暖,缅念先王,长吁短叹的自是不再多说。

巳时,寿宴正式开始。庄重的鼓乐笙笛声中,孟太妃在零露的搀扶下,身着华丽的朝服,缓缓步入大殿。桓惠王紧随其后,仕绅贵族们都起身行礼。孟太妃和桓惠王在中间首席上一左一右落座,下方左边是卿大夫将军们,右边是王亲贵胄。

韩拓宣读了拜寿行文,桓惠王亲自带领众人给孟太妃行礼祝寿,而后宴席正式开始。乐师们击响了编钟,奏鸣了缶、琴、瑟、竽,婀娜多姿的宫女们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台上台下众人们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宴席快到尾声时,零露却突然闪了出来,带着十六个舞女,都身穿胡地的衣服,当众表演了马舞。

这马舞是从北边的胡人那里编排来的,完全是异域风采,动作夸张,热情奔放。赵国北边就是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多年和韩国也有贸易往来,新郑城里也经常有胡人客商及歌女,所以很多大臣及仕族们都见过胡人歌舞,见怪不怪。倒是那些思想保守的贵族老夫人们看得连连摇头,觉得伤风败俗,有失风范。

零露毕竟练过武功,骨子里有些基础,带领舞女们完全把骑马舞的张扬精髓展现的神形兼备、韵味十足。桓惠王看着心里倒有些惊诧,自己在宫中多年,如何竟没有见过这些舞女。仔细看过,这些舞女似乎又都有些异域面孔,这零露真的能够折腾,现在不胡整练武了,怎么就突然学起异族舞蹈来了?

热闹的寿宴结束了,生活立刻趋于平静。该面对的还是要继续面对,该解决的问题还是要继续解决。傍晚时分,桓惠王召集国相宋留、国尉负庄、司寇栾费等几位大臣前来商议上党的局势。

桓惠王已经收到了冯亭的密报,现在也是左右两难。坐视不管,如果赵国被打败,估计秦国也会代价惨重,此事因韩国上党而起,那么秦王暴怒之下必定会攻伐韩国。但是现在韩国的实力,既无可派之兵,更不可能说服魏国。韩惠王没了主意,只是想听听众位大臣的看法。

宋留首先说道:“目前赵国将几十万军队放到长平,国内农耕收到影响,粮食紧张。已经按照大王的指示,我们故作不知,给赵国的商人卖粮,实际上就已经是支援赵国了。但是鄙臣也知道不是长久之策,就是希望赵国能够出现转机,找机会击败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