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李郡守治理巴蜀,昭襄王斥责范雎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就进入五月,各处的气温逐渐炎热起来。处于秦岭南边的天府之地蜀郡,虽然已经到了上午辰时,但是西北面都江两岸的山上还被一层浓雾环绕着,夜晚的寒气未全部散去,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阴冷的凉意。天色灰麻麻的,但是似乎又从薄雾中透出一屡阳光,忽明忽暗的。

十余艘官船整整齐齐的停靠在都江岸的码头边,数百上千个民夫们正在忙忙碌碌的往船上搬运粮食。巴蜀人生性乐观,吃苦耐劳,他们一边干活一边拉起长江号子,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码头上是一片喧闹繁忙的景象。

大约一里地外的龟山顶上官亭中,秦昭襄王、范雎等人在全神贯注的观察着江面上的景象。从昭襄王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目前蜀郡的治理状况十分满意。

巴蜀之地以前也各为诸侯国,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三一六年,巴国和蜀国发生战争,都来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攻打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并恐怕韩国可能会前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但秦国大将司马错力排众议,认为攻打韩国将导致诸侯联合对抗秦国,攻打蜀国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还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打楚国。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同年秋天,司马错率秦军灭亡蜀国,但巴国并未得到向往的长治久安。两个月后,在张仪的强烈建议下,惠文王出兵将元气大伤的巴国顺势灭亡。秦国吞并巴、蜀国以后,设立蜀郡,国土面积大大增加,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现在巴蜀已经被秦军征服了近五十年时间,目前境内汉族仕民人心趋于稳定,土族酋长摄于秦军的强劲,也都上表请服。这次就是因为蜀郡太守李冰上奏,表明巴蜀地区局势逐渐向着安定繁华的景象发展,昭襄王特地带领范雎等大臣前来巡视。

这时一名约莫二十岁出头、中等身材、体型微胖的官员走到了官亭门廊下,手中拿着一副卷轴。李冰看到后,走到秦昭襄王身后,轻声禀报道:“大王,水利图拿来了。”昭襄王转过身子,命令道:“好,呈上来。”那年轻人立即走了进来,俯身行礼,说道:“小臣参拜大王。”李冰对昭襄王介绍道:“大王,这是鄙臣的小儿李二郎,自幼一直跟随在鄙臣左右,这次都江治理水患的方案主要都出自他的调查和主张。”

“是吗?”秦昭襄王不由得认真的将李二郎环视了一番,点头赞许,说道:“二郎啊,你要协助好你的父亲李冰,替秦国好好管理蜀郡,有了功绩,将来你父亲老了,你就来继续当郡守,管理蜀郡。”李二郎生性有些腼腆,突然听到昭襄王竟然这么慷慨,第一次召见就许诺了将来的郡守之位,又惊又喜,不知如何应对,只会行礼拜谢:“多谢大王。”

李冰提醒道:“愣着做什么,赶紧将图拿出来。”二郎将手中卷轴拿了出来,旁边的两名內侍上前帮忙,三人将卷轴缓缓拉开,顿时一幅壮美的山水画一般的都江水利图呈现在众人面前。

原来这都江之水,将cd平原一分为二,其水势浩大,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岷江是从蜀郡西北方面的山区,由北向南汇入长江,从山区到平原的出水口,就在灌县。出水口的东岸是玉垒山,但是玉垒山向西伸出来了一块,结果导致岷江到了这里,水流偏西而且湍急,造成下游西涝东旱。

李冰就任郡守之后,看到岷江这个祸害,就一直力图变废为宝。李冰安排儿子李二郎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提出了改造的方案。原本计划准备充分之后正式汇报朝廷,未曾想到秦昭襄王突然亲自来蜀郡巡查,便正好邀请秦昭襄王和范雎到实地巡视,现场禀报。

李冰指着地图上的玉垒山向西伸进去的这一块山尾巴,说道:“臣等拟将这一个山尾巴,用人工开凿岩石,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这个分水口像一个瓶子,把岷江一分为二,一部分江水就可以向东灌溉cd平原了。”

秦昭襄王认真仔细的看着地图,指着那处山口说道:“既然是变废为宝,这个瓶口就叫宝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