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抬头看着远处的玉垒山,若有所思,向李冰问道:“玉垒山在岷江东岸。地势东高西低,现在是丰水期,那么到了秋冬季节的枯水期,江水流不到东面,cd平原还是不能灌溉。”
“应侯目光远大,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次治水的确切之处。”李冰看到范雎竟然能够直接想到第二步的关键问题,不由得暗自赞叹,仍然不紧不慢的说道:“留在江心的这块山尾巴我把它称为离堆,从离堆沿上游方向,修筑一个百余丈的大堤,大堤迎着上游江水,把岷江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称为外江,东面的河道,称为内江。内江就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的比外江低,江水就可以流入内江了。另外,由于内江比外江低,在丰水季节,表层的清江水会抢进内江,底层的浊水会流入较高的外江,也就基本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
看到李冰的方案紧凑合理,秦昭襄王和范雎等人都不在言语,一边点头一边聚精会神的听着。
李冰指着图中的江心位置,继续说道:“我们还考虑到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cd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就提出了第三步设想,在大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专门留出一段凹槽,称之为飞沙堰。表面上飞沙堰是和大堤共同拦水,实际上飞沙堰低于大堤,既可以拦水,还能让水漫过去,这就是最为关键之处。瓶口很狭窄,丰水季节,内江水位必然涨的很高。高出来的水,就全部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原来的水道,也就是外江,就保证了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cd平原。另一个妙处在于,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来回曲折的,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半挡着的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上来,翻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
听到这里,秦昭襄王不由得大声说道:“构思精妙,贴合实际,看来你等是费了心思。爱卿可曾预估,都江堰建成之后,可以覆盖多少良田?“
“李二郎沿线统计,可以惠及灌溉下游二十余个县,大约七十万倾田地,可以保证旱涝丰收,从此蜀郡将沃野千里。”
“大堤修建工程难度极大,李郡守可曾考虑到施工措施?又预估多少时间呢?”范雎不像昭襄王一样在乎粮食收益问题,而是紧紧的逼问工程的修建问题。
李冰回答道:“我们做过试验,可以以火烧石,使岩石崩裂。在河道施工时,可以错开丰雨季节,并且对江水进行引流。估计得十年左右,动用民夫工匠两万人。”说完后,李冰稍顿一下,继续说道:“当前我军在上党与赵军对峙,蜀郡在集中力量向上党前线运送粮食,暂时还不具备修建大堤的条件,待大战结束,时局平稳的时候,就马上可以修建了。”
秦昭襄王激动地说道:“建成之后,秦国将自关中之后,再次出现一个粮食基地,有如此巨大的粮仓保证,加上我关中子弟兵骁勇能战,消灭六国,一统华夏,指日可待。”说完,兴奋地拉着李冰父子的双手,说道:“这也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工程,你父子二人必将千古垂名。”李冰看到自己的规划得到了昭襄王的首肯和赞赏,自然也是格外激动,立刻拉着李二郎跪下行礼,应声说道:“有我如此贤明的大王做此决策,秦国又如何不能强大旺盛?我等将誓死效力秦国,祝我秦国早日统一六国。”
昭襄王扶起李冰父子,动情的说道:“待上党之战结束之后,孤当全力以赴支持你们建成大堤,有生之年一定要看到蜀郡千里沃野,百姓丰衣足食。”
应侯范雎见此,也立刻跪下,大声说道:“祝大王健康长寿,祝我秦国繁荣昌盛,一统天下,万世永存。”众人也都跪下重复高呼:“祝大王健康长寿,祝大秦一统天下。”高呼声响彻四方,穿越山野,经久不息。
夜里,在蜀郡的秦王行宫中,范雎和治栗内史易费坐在一起,仔细看着竹简公文,若有所思。一会儿,秦昭襄王宽衣之后,从内室出来。范雎二人立刻立起身来。昭襄王直接靠着大蒲坐下来,说道:“不必多礼了,公文都看完了,就直接说下一步计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