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昭襄王巧用郑朱,诸侯国拒绝援赵

早在公元前二七二年,楚顷襄王与秦国讲和,派太子熊完到秦国作人质,同时派左徒黄歇前往秦国侍奉熊完。

公元前二六三年,楚顷襄王病重,昭襄王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雎。黄歇指出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必然会感激秦国,努力维护和秦国的关系。如果不放熊完回去,而是利用熊完要挟楚国,楚国必然会另立太子以对付秦国,秦和楚的关系就会破裂,而被秦国掌握的太子熊完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范雎将黄歇的意思转达给昭襄王,昭襄王让熊完的师傅回去探问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此时的黄歇为太子熊完深深担忧,替熊完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

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等熊完走远了,秦国没办法再追到时,黄歇才向昭襄王说出实情,昭襄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谢罪。

范雎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襄王也就同意了。

黄歇临行前,范雎亲自来送行,紧紧握着黄歇的手说道:“大人回去之后要记得秦国的好处。”黄歇激动地说道:“这次黄歇能够从秦国全身而退,全仗应侯能够在秦王面前说好话,如此大恩大德永生难忘。”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公元前二六二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

由于楚考烈王极度信任并重用黄歇,黄歇成为楚国的权贵,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现在一晃三年过去了,范雎突然派郑安平前来,必定有要事商议。春申君知道自己欠范雎一个大人情,人情欠了终究要归还,就是不知道范雎会提什么要求呢?

“禀春申君,客人到了。”“有请。”只见郑安平进来之后,竟然首先跪在地上深深的给春申君磕了一个头,行了一个大礼,“秦国郑安平参拜春申君,恭贺春申君健康,吉祥,大吉大利!”

郑安平当年一直跟随范雎,在秦国的时候就和黄歇相当熟悉。多年未见,现在见面突然行此大礼,当下让春申君猝不及防。当然,但是现在的春申君黄歇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左徒黄歇了,贵为楚国的令尹,早已经习惯了毕恭毕敬的场面。

在秦国为人质的时候,熊完为拉近和范雎的关系,常命令黄歇私下里去请郑安平吃饭,给好处,甚至去风流场所寻乐。黄歇没少遭白眼冷遇,时过境迁,人生如戏,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

“郑安平大人何须如此,快快起来吧。”春申君连忙起身扶起郑安平,毕竟郑安平是代表应侯范雎来的使者,场面上也不能怠慢了。

宾主二人坐定,先是寒暄叙旧,而后郑安平说道:“楚考烈王和春申君都是秦国的老朋友了,应侯这次派我来,就是代表秦王来和楚国和谈的。”

春申君自然知道秦国和赵国正在长平对峙,此行是想减轻和赵国战争的压力,却故意不点破,说道:“秦国连年以来一直侵犯楚国,逼得楚国三迁国都,现在突然想来和谈,楚国的君臣们情感上难以接受啊!”

“当年秦楚两国交战是因为国君之间有误解,大臣之间也不能良好的沟通。现在楚考烈王即位,春申君又是应侯的老朋友了,应侯觉得两国应当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互相也有个依靠。”

春申君眯着眼睛静静听着,并不说一句话,郑安平继续说道:“齐国已经败落,现在秦国和楚国是国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和楚国交战,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这还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

春申君皱皱眉头,故意出了难题,“秦楚两国多年的结怨岂能轻易就这么了么?”

“大人,其实现在人们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过太平的日子,哪里还真正在乎当年的恩怨呢?两国如果能够交好,则楚国国内谁人不能够认为春申君您本事大,有威望呢?”

春申君暗自想到:“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楚国上下人心惶惶,新迁国都后,国内贵族都立足未稳。现在秦赵两国交战,借此机会和秦国媾和,肯定可以得到国内贵族的一致拥护。况且楚国也可以借机培养军事力量,寻找机会,待秦国和赵国交战两败俱伤时出击。现在应侯主动派使者前来媾和,正好是绝佳的时机。”于是慢慢的说道:“本来我心里是极不情愿做这件事的,很容易召来国内大臣们的怨恨。何况赵王也派来了使者,企图与楚国交好,但是毕竟秦国对我有恩,明天我见到楚王一定好好劝说。”

郑安平听到之后,立刻眉开眼笑,言语之间又有了当年在秦国的轻佻模样,春申君不经意的露出了不满的表情。只见郑安平击掌三下,大声说到:“都进来吧!”六位身着艳装的美女进来,一起俯身拜见春申君,说道:“奴婢们参见春申君大人,愿意服侍大人。”

郑安平瞄到春申君神情已经有些异样,赶紧说道:“大人,切莫介意。小臣从秦国走得匆忙,知道春申君大人也不缺什么,就带来了几个婢女,春申君大人累了就叫她们给你捶捶腿,揉揉肩!”

这春申君有胆有识,一口好辩才,但是就是有一个缺点,好色,在秦国的时候就常常找借口拉郑安平去风月场所。现在看到这几位身材美妙,曼丽多姿的秦国美女,早已经快激动地按耐不住了,但是郑安平在面前,不能失了身份,故作恼怒之色。现在听了郑安平的解释,宽然一笑:“也好,就多谢你的好心美意了,来人,带她们下去吧。”

郑安平见到此行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就说道:“时间不早了,小人就告辞了。住址我都已经给门口的侍卫留下了,随时听候春申君召唤。”

听到郑安平脚步远去之后,春申君立刻来了精神,命令侍从:“来人,给我沐浴,更衣,我有些累了。”然后悄悄对侍女说道:“把那几个秦国女子梳洗一下,先把红衣服和绿衣服的送过来。”

第二天,楚考烈王上朝,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春申君上奏:“大王,现在秦国和赵国国力最强,而交战遇上党郡,一时间难决高下。秦赵两国都担心楚国与敌国交好,不利于己,都向楚国派出了使者。但是毕竟楚国和秦国相邻,况且秦强赵弱,不如楚国和秦国议和,结为联盟,如果秦国战胜了赵国,则秦国会感恩楚国,楚国可以借助秦国的力量进攻齐国;如果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楚国则可以乘机出兵秦国夺回老都城的土地。”

这时楚国的贵族、大臣们昏庸朝臣无能,全然不思进取。大家本来都害怕秦国继续追击楚国,继续迁往荒蛮之地。见到竟然有希望能够和秦国媾和,确保安全无事,又可以终日吃喝玩乐了,从上到下都认为春申君办的是一件大好事。

几乎所有的大臣都附和春申君的意见,偶尔有识时务,有远见的大臣,在这群体舌燥的环境下也说不出话来,只能暗中叹息。

于是楚考烈王接见了秦国的使者郑安平,收下了秦王的国书,并且派春申君前去咸阳递交国书,两国媾和。

春申君到咸阳之后,又是受到了昭襄王和应侯的热情招待。秦楚两国郑重对外宣布,开始和平相处,为表示诚意,秦国还归还了早些年被秦军占领的一个楚国城池。春申君回到楚国时,考烈王带领群臣隆重欢迎,并且大摆酒宴,国内连贺三日。国内的贵族们见到国事平安,又开始纵欲享乐,围圈土地。

楚国君臣的一举一动,都通过斥候监视,不断的传回咸阳,掌握在秦王和范雎手中。

范雎果断的来见昭襄王,禀告说:“大王,根据楚国的情报反映,现在楚国上下都在庆祝媾和成功,认为楚王威名有加,春申君神谋善断。鄙臣仔细分析了一下,认为这不应当是假象。现在长平前线战势吃紧,我军战线过长,军力紧张,有必要的话可以将南郡的八万人马调往上党,南郡只保留二万郡里的地方部队就可以了。”

昭襄王还是对长平的战况有些担忧:“现在我军和赵军在长平长期对峙,四十多万大军全部押在那里,国内的农业已经受到了影响。虽然有巴蜀之地的粮食支援,但是长此以往即使我们把赵国拖垮了,秦国也会被拖穷,如果那时五国的国君落井下石,联合起来进攻秦国,秦国就被动了。”

“大王所言极是,现在马上要入冬了,到时候大雪封山,河流结冻,就没法运输粮食了。不过鄙臣已经安排民夫加紧运输粮食,储备充足,安然过冬是没有问题的。”

“嗯。”昭襄王点点头,“南郡的军队过冬之后再考虑调往长平前线,这样也可以减轻运输粮食的压力。孤还再想要不要将白起也一起调往长平,接替王龁,我们加兵换将,一鼓作气,或许可以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听到昭襄王动了重新启用白起的想法,范雎连忙进谏到:“万万不可,大王。临时换将,军中大忌,况且先前王龁带领秦军几战全部告捷,现在对峙长平乃是赵军利用地利坚守不出,非王龁无能。如果贸然换将,叫内外认为秦军没有了长期对峙的底气,反而容易召来别国联赵。赵国的情况我也大致掌握,粮草的供应能力远远逊于我国,估计过冬之后就会很快坚持不住了。不如等待赵国变动,赵国不动,我国不动,赵国变动,我亦变动。”

“好吧,你就看着去安排处理吧!”

望着范雎离去的背影,昭襄王心里有了自己的想法。这范雎屡次阻挠白起就任,明显就是打压白起,昭襄王开始有了戒备之心。昭襄王手下战将如云,除了白起,还有王龁、蒙骜、桓龁、司马梗、王陵等人,但是朝中能够出谋划策的文臣却只有范雎一人,暂时还没有可以替代之人,所以昭襄王在此事上退让一步,听从了范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