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王龁三胜收西线,廉颇坚守丹河东

如此安排下去,当郑朱距咸阳还有三日行程的时候,郑安平的飞骑倒先赶到咸阳了。

廉颇坚守不出,丹河长期对峙,听了郑安平的上报,范雎倒也并不惊愕。战争就是这样,不到最后,谁也无法预料结局。他立刻带着郑安平到秦王宫,面见昭襄王。

对峙、和谈这两件相关联的事情都突然摆在了昭襄王面前,但是昭襄王显然对赵国派使者和谈一事更感兴趣。

“什么,赵国现在竟然能想到派使者求和来了,不可能,不应该啊,是不是想拖延时间,使诈?”昭襄王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赵丹这小子不会就这么教训了一下子,就胆怯了,舍得把上党郡还给秦国了”

“赵王现在应该也是进退两难,退,赵王舍不得上党之地;进,两国已经开战,赵国现在又处于下风,军事上不利于赵。”

“那就让使者滚回去,告诉赵丹要么交出上党郡,要么就和秦军作战,我们没有什么和可谈的。”昭襄王的立场倒是比孝成王要坚决果断多了,从不拖泥带水。

范雎继续说道:“赵国之所以敢占据上党,同秦国边战边和,无非就是认为秦国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坚持不了多久。现在廉颇在丹河西线层层布防,就是利用这一点,想通过持久战来拖垮秦国,不战而退。但是现在我国已经稳定了巴蜀等地,粮食产量及其丰富。三个月前我已经开通了河道,巴蜀的粮食可以通过河道源源不断送往野王,保证大军的粮草供应,坚持上一两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一提到准备在长平和赵军长期对峙,昭襄王倒有些迟疑了。毕竟是把秦国三十余万精锐军队长期放在那里,对国力和军事实力都是考验,尤其秦国近年来东征西伐,周围全部都是仇敌。

范雎早已料到昭襄王会有想法,上前一步,说道:“大王,现在廉颇坚守,就是想逼我们主动撤出上党。如果秦军一撤,则六国都会认为秦国败于赵国,就会重新合纵,联合对付秦国。到时候不但得不到上党,还可能会将秦国陷于危难之中。”

范雎的话明显有了效果,昭襄王开始沉默不语。

两国交战,最难把握的是君主的决心和意志,现在既然知道了赵王态度不明朗,还在左右摇摆,范雎倒是认为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展开外交攻势了。他一对眼半开半阖,山羊胡子的嘴巴里,想了想继续说道:“大王,我认为赵王现在使者求和,反而给秦国带来了外交攻势的大好良机。”

“是么,应侯就好好说与孤听听。”昭襄王知道范雎善于谋略,尤其在战略布局和外交攻略方面,他知道范雎现在必定有了好的建议。

“首先,现在诸侯各国无一不对秦国愤恨于心,赵、韩两国也在借此联络各国,希望借助这次秦赵之战,重新联合对抗秦国。但是东方各国对于秦国却又恐惧、害怕,都在犹豫、彷徨、观测中。赵国使者到来之后,我们不谈和也不谈战,扣留使者。然后昭告天下,赵国派人来求和。诸侯各国本来就在观望、犹豫,见到赵国也没有尽心抗秦,更不会联合赵国一起对抗秦国了。此法必将孤立赵国。”

“妙。”昭襄王听到之后拍案叫绝,“秦国让天下诸侯知道,赵国派人来求和,诸侯们当然不会愚蠢到在秦赵边打边谈,随时可能停战的时候来支援赵国。至于上党郡,就依王龁决定,在对岸也建垒筑营,赵国想和我们打持久战,就奉陪到底。何况赵国那点家底孤还是了解的,看他们都能坚持到什么时候。这次必须要做好外交攻略,断绝了诸侯各国的援赵之路。”

“大王尽管放心,我不但对赵国使者郑朱已经想好应对之策,而且还计划对相邻的楚国、魏国暗地里派人去熟通要臣,确保不会联赵抗秦。”说道这里,范雎看了郑安平一眼,说道:“刚好你回来了,暂且也不必回长平了,王龁那里我自然会安排回信,你先去楚国走一趟。”

“好,一切但由应侯定夺决策就是了,国库中的宝物、钱财尽管使用。”说到这里,昭襄王不由得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关键时候赵丹这小子竟然给秦国送来了这么贵重的礼物,我们一定收下来慢慢享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