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王龁三胜收西线,廉颇坚守丹河东

经过争夺高平关的惨烈激战,王龁也领略到了赵国士兵精于骑射并且斗志顽强。平定高平关后,他并没有急于攻击东西彰城,而是休整军队,加强防守工事。王龁考虑丹河河谷是宽阔的地带,要重点抵御赵国的骑兵,于是进攻的步伐也变得稳妥了起来。直到过了一个月,到了六月份,王龁觉得时机成熟,才发动了对东西彰城的进攻。

东西彰城原本就是两个储备城,不像高平关那样艰险,但是因为赵军已经有了秦军攻城经验教训,严加防范,并且对城墙进行了加固加高,攻击的难度反而远远大于高平关。但是赵军面对的是天下第一强军秦军,攻城拔寨,更是秦军的强项。

王龁安排王陵、郑安平依次主攻西彰城和东彰城,桓龁和司马梗负责隔断光狼城方向过来的救兵。依然是强秦的悍然攻势,依然是赵军的顽强抵抗,最后依然是二万赵军英勇作战,随同守城的四名都尉全部阵亡。

事已至此,守备光狼城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实际意义了,廉颇开始转移光狼城的物资,将防御重点转移到第二防线了。

但是,王龁哪里给廉颇多余的时间,很快就发动攻势,一面命桓龁、司马梗带兵六万强攻光狼城,一面命蒙骜带兵五万直下南长城防线。在秦军的闪电攻势下,七月初,光狼城失守,守城的两名都尉来不及撤走均被秦军俘获。赵军的南长城防线也全部被突破,残军都引着撤往丹河东线去了。至此,廉颇在丹河西面的防线全部被攻占,共计损失一名裨将,六名都尉,四万余名士兵。

王龁用了三个月时间攻占了赵国丹河以西全部阵地,但是全部和赵军面对面打了攻坚战,赵军的顽强作战使秦军伤亡损失也不小。

当前,北上党控制在赵国手中,西上党控制在秦国手中,而东上党,则以丹河为界,秦赵各控制一半。将近三十万秦军面对着的就是丹河以东廉颇的第二道防线了。

在西线的攻防战中,极富实战经验而老谋深算的廉颇,彻底摸透了秦军的强大战力,知道以赵军的实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出于保存有生力量伺机后发制敌,廉颇将主力军队平稳撤回丹河东岸沿山一线后,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

廉颇首先在丹河以东每隔半里,就建造一个壁垒,里面驻守五百步兵,两百弓弩手。每隔两里,建造一个大壁垒,里面驻守两千步兵,五百弓弩手。沿丹河犬牙交错,大大小小建造了数百个壁垒,互为支援。

在壁垒后面就是以泓氏城为中心的长平大营,里面驻守赵军主力骑兵,一旦秦军进攻壁垒,在壁垒互相支援的同时,长平大营的主力骑兵也迅速出击将秦军赶回西岸。

廉颇在丹河东岸不仅有水宽谷深的丹河河谷可凭借,更有南山、北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囊中。廉颇在两座山上分别设置了冯亭的上党郡幕府和自己的赵军幕府作为指挥所,一旦对岸秦军有动向,立即通过旌旗、狼烟和战鼓来指挥调动赵军作战。

整个丹河东岸的阵地被廉颇如此盘根错节的扎成了一个牢固的防守阵地,接着廉颇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秦军突破了丹河东岸的阵地,全军都退守百里石长城防线,依托建立在陡坡上的城墙抵抗秦军的突击。

望着连绵数十里的赵军阵地,廉颇还是有些担忧。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军就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能征惯战的虎狼之师,单兵及整体的协防及对抗能力都远远的超出了东方六国的士兵,更何况目前秦军在人数上和士气上都超过了赵军,注定这场战役赵军处境艰难。仅靠目前的防御工事只能自保,并不足以击败秦军,唯有企盼其他诸侯国出兵援赵,前后夹击,或者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时候方才有胜算。再不济就只能依靠四个月后大雪封山,秦军后勤供给不上,知难而退了。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必须牢牢守住丹河防线。

廉颇立即上书孝成王,要求增加兵力提前做好百里石长城防线的防守,避免到时防线过长,兵力不足。廉颇原本还准备上书希望赵国能够尽快说服魏、齐等国联合援赵,最终想到那是朝廷里文官们做的事情,自己提了担心反被耻笑,不提也罢,想必孝成王和平原君也会想到的。但是,廉颇绝对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赵国的使臣郑朱已经进入秦国境内,正在驶向咸阳城。

王龁原本对大名鼎鼎的赵国名将廉颇是心有余悸的,毕竟廉颇现在已经名满战国,而自己还是一个近几年才渐渐有了些名气的青壮年将领,而且是头一次带领如此庞大规模的秦军作战。但是在三个月的攻坚战里王龁找回了自信,他开始轻视廉颇的军事组织能力,也轻视赵军的战力水平。在光狼城稍加整顿后,王龁立即开始组织秦军进攻丹河防线,意图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彻底击溃赵军主力。

丹河水宽一百五十余步,刚好是普通弓箭手的射程距离。平均水深大约两丈左右,防线范围内适合渡江的浅滩大约有七八处,对面都有赵军的大壁垒。

由于对面都是赵军的壁垒,以攻坚为主,善用步兵。王龁调遣了六万步兵,分为两路,由王陵为主将,郑安平为副将,带领三万人从圣佛山下流域进攻;另一路由桓龁为主将,司马梗为副将,带领三万人从将军岭山下流域进攻。王龁信心满腹,决定只要有一路秦军突破赵军前沿阵地,拿下一个大壁垒,后面就大规模派蒙骜的骑兵过河向纵深突击,一举拿下泓氏城,彻底打乱赵军的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