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昭襄王巧势外交,孝成王决议媾和

廉颇心里当然明白,丹河西面的防线守不住了,迟早会被秦军一一攻克。但即使失守东西彰城和光狼城,也要消灭秦军的有生力量,为后面的作战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拖延时间。一方面为修筑丹河防线的垒城和百里石长城防线争取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拖到深秋季节,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困难,可能会被迫撤军。

因此,廉颇一面命令丹河西线的赵军加强东西彰城和光狼城的防卫,各派两名都尉驻防,一面加紧修建丹河东线堡垒的防守工事。

赵军首战失败,高平关失守,副将赵茄被斩首的消息传到了邯郸以后,焦急等待结果的孝成王开始有些急躁不安了。这时由于北方的林胡又开始闹腾,相国平原君去边关议和去了,不在邯郸城里。

孝成王考虑再三,决定不等平原君了,召见了赵豹、楼昌与虞卿、赵括等重臣议事。孝成王面对众人,神情严肃地说道:“我军首战告负,高平关丢了,赵茄也战死了,现在听说四处蔓延,都传说秦军的恐惧,军心动摇。我想像主父赵武灵王那样穿上铠甲到军中带领大家与秦军决战,众位爱卿愿意和我一同去吗?”

赵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随声附和道:“大王,赵国虽小败,但是并没有伤元气,秦国虽胜,但是还立足未稳。如果这时大王能够亲自出现在长平前线,我军必定军心大振,势将全力以赴夺回高平关,然后一鼓作气,打下端氏城,把秦军赶回去。末将愿意随大王同去,守护在大王左右。”

孝成王根本就没有想过真正的去前线带兵抗敌,只是故意拿这般言语激将众位大臣,除了摆一个君王的姿态,主要是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出来而已。所以,对赵括的话并没有立即应答,反观其他人的反应。

这时,坚定不移的主和派楼昌也发表意见了:“不可,大王。秦王之所以出兵上党郡,并不是真的想和赵国作战,而是上党郡归附了赵国,秦王失了脸面。现在,秦国打了胜仗,挽回了脸面,秦王肯定高兴。如果这时候赵国再派去重要使臣求和,给秦王珠宝土地,秦王肯定会愉快的接受。”

平阳君赵豹也说道:“本来我赵国就不应当接受上党,现在还来的及,趁早与秦国讲和,先看看秦国的建议,不如我们和秦国就以丹河为界分了上党郡。”

虞卿对楼昌和赵豹的想法完全不同,说道:“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是控制和谈主动权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的作战意图,是要彻底击败我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彰显秦国威武呢?”孝成王对这个问题心里也没答案,犹豫起来,赵括看到后倒是替孝成王回答了:“这次我看秦国集结了三十余万主力军队,已经是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这样的阵势和规模,必定想要击败我军。”

虞卿道:“对,所以对秦国议和之事不能轻易决策。大王听从鄙臣的话,派出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贵重的珍宝,一定会接纳我国的使臣。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必定恐慌。只有这样,与秦国和谈才能进行。”

“不妥,”楼昌说道:“我们既然要和秦国求和,就必须要讲究诚信。如果现在再公然联络楚、魏两国,只会激起秦国的愤怒,断了议和的退路。”

赵括和虞卿的想法是一致的,说道:“秦赵迟早必有一战。现在上党郡依附赵国,赵军坚守壁垒,而秦军是远道作战,总体形势还是赵国占先。当下我们应当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击秦国,怎么可以去秦国求和呢?”

几位重臣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孝成王也没了主意,就看看赵豹,说道:“平阳君,你最终是什么意见?”

这平阳君赵豹虽然也是孝成王的叔辈,但是小平原君赵胜十余岁,平日里朝堂议事,有赵胜在上面压着,很难有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今日赵胜不在,论资历爵位,自然就是赵豹最高了,当然急于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赵豹对孝成王说道:“大王,其他五国都在打自己的算盘,现在在秦国的压力之下,没有任何国家主动出来领头攻击秦国。赵国现在和秦国作战,秦国恼羞成怒,必然全力以赴攻击赵国,其他国家肯定在一边幸灾乐祸的观看,甚至可能还等待两败俱伤时进攻赵国。我看不如早早和秦国议和,保存赵国实力。而且现在林胡也在北方作乱,准备进攻赵国,如果赵国陷入南北两线作战就更加紧张了。况且我赵国也是一等强国,我想秦王也不想和赵国陷入决战,让其他五国坐收渔翁之利吧。大王就不要再犹豫不决耽误时间了,应当立刻派重臣去秦国议和。”

孝成王本来就恐惧和秦国作战,失了高平关内心更是惶恐不安,现在有了赵豹和楼昌的支持,立刻坚定了议和的决心,说道:“好,就依平阳君之见,议和的事孤想派郑朱去吧,他的母亲原本就是秦国的贵族,和当今秦王也有姻亲关系,去了秦国应当便于商议。况且郑朱平日里和秦国的贵族们都有来往,还能动员他们劝说秦王,孤以为,就他去最合适不过了。”

“大王,当前状况草率议和,恐怕会叫东方五国认为赵国没有抗秦的胆魄和决心,今后不肯援救赵国了。请大王三思而行,要不就等平原君回来后再做决议,大王。”虞卿看到孝成王如此轻易的就做出了议和的决定,连忙劝阻孝成王。

虞卿劝谏时提到等平原君赵胜回来再做决定,赵豹听了心里只道是看轻了自己,立刻训斥道:“虞卿,你有些放肆了,大王已经做了决断,做臣子的就只管执行就是了,这才是忠于君王做臣子的本分。”

赵括原想也劝说孝成王收回王命,看到这般情形,知道说了也是自取其辱,就不再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