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安君攻陷野王,上党郡飞为孤地

主将大营就设在苏盖的郡守府里了,念在苏盖也是忠义血性之臣子,白起命令将其家眷妥善安置到别处,不得侵扰。

第二日午时,军中司马将战况统计完毕,报送上来。大约俘虏了三千人,杀死了二万二千人。秦军也战死了六千人,受伤六千余人。尽管战前做了估算,但还是低估了野王守军拼死抵抗的战斗决心,秦军的伤亡远远超出了预期目标。愤怒之余,王龁不等请示白起就将韩军俘虏驱赶到城外全部斩杀。

桓龁经过搜寻、拼凑,做好了野王城周边的地形图,铺在了宽大的几案之上,白起和众位将领围绕着地图仔细端详,研究起来。

韩国近年以来在秦国的进攻下,逐步丧失了泌水以西的国土,曲阳、高平等地全部丢失,仅剩下上党郡、都城新郑、阳翟郡、野王郡几处,整个国家地形像一个葫芦,两头大中间细。

上党郡就像葫芦上面的大头,坐落在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是赵、魏、韩三国交界,地势居高临下,是晋地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其多为山地,土地较为贫瘠,共有十七城,但是面积很大,甚至超过了野王、阳翟、新郑的总和。

野王郡位于葫芦中央最细处,在泌水和丹水的汇合处,在秦国的压迫下,野王郡东西宽度被压缩在不足一百里的辖区内,最窄处少曲甚至仅有五十里。上党郡必须走泌水和丹水通过野王,才可以和新郑联系。如果掐断野王要道,韩国要从新郑到上党,就必须借道魏国的朝歌,赵国的中牟,并且路程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全是崎岖陡峭的山路。

看起来野王郡的地形相对简单,易于分兵防守。白起命令王陵,率一万五千名秦军驻扎在东面少曲,切断泌水流域及王屋山附近路口;司马梗率两万五千名秦军驻扎在葵,切断丹河流域及太行山道路,并分兵守住附近山隘,路口。两路秦军一方面驻守城池,防止韩军偷袭进攻,另一方面彻底切断上党和新郑的陆地交通。王龁、蒙骜、桓龁率领四万秦军主力驻扎在野王城内及附近城池,并彻底截断泌水和丹水的水路交通。

军令下达后,几路秦军迅速进驻到指定地点,封锁河道,设置路障,严格盘查,禁止商旅百姓过往,将上党郡彻底与新郑隔绝开来。王龁带领其余的主力军队,一面修复野王城,一面稳定人心,安定百姓。

一个月后昭襄王任命的郡守罗摹带领一百多名下属官吏在五百名骑兵的护送下浩浩荡荡的抵达野王城。昭襄王将野王郡现有的十个城池,加上原来攻占韩国的曲阳、高平等地合在一起新设立了秦国的河内郡。

秦国郡守,掌治一郡,秩二千石。下面有郡丞为副手,因为河内郡新设立,又属于边郡,所以还增设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

罗摹还带来了昭襄王的诏令,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帮助罗摹接收河内郡的政事、军事,一切妥当之后即刻返回咸阳,由王龁率领秦军驻守河内郡,威慑新郑,谋图上党。

白起见到一切就绪,即令召集野王城内的原韩国贵族乡绅,地方长老在郡守府议事。当堂宣布了秦王的诏令和郡守官吏的任命,并命令军士到各地张榜公示,安抚当地的长老、乡民,罗摹随行的大小官吏们也都在军队的护送下陆续到位任职。官吏们在街头迅速开始公告民众,并到县、乡、村落开始登记户籍、田产,公布并落实了各项制度。

秦国依然延用着商鞅变法的治理内容,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农战,所有百姓亦农亦兵。主要内容是: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化;实行二十级爵位制,普通老百姓都可以通过军功进爵,将战争杀戮彻底制度化;实行户籍制,严禁人民自由迁徙,将百姓模式化;立法轻罪重刑,实行连坐制,一人犯法,十家连坐问罪;实行重税制和徭役制;为增加人口,禁止成年父子同居,儿子长大必须分居。

而东方六国基本以儒家、道家等思想治国,讲究宽容忍让,与人为善。秦法苛刻严厉,让人们因为恐惧连坐而互相监督揭发,极大地破坏了淳朴的与人为善的民风,让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即使丰衣足食,生活中也难以快乐祥和。

野王百姓早已闻知秦法,均噤若寒蝉,深感恐惧。但是迫于秦军的淫威,都不敢公然违背指令,从普通百姓到贵族乡绅,都战战兢兢的开始接受治理。

如此又过了将近一个月,白起看到军队休整到位,河内郡管理也安排好了,逐步进入正轨,便给王龁、罗摹二人叮嘱之后,带着蒙骜回秦国都城咸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