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真正布鞋厂

隐形下岗 飞龙上天 4761 字 2024-04-22

门房老汉看见张敬凯进来,问明来意后告诉他:“现在厂子已经倒闭。工人已经失业回家了。车间主任包了个车间做些鞋楦,在家里一般也不上班,你等等,我给他打个电话,让他来接你。”经过漫长的等待,张敬凯浑身热的难受,当地人已经薄衣单衫,可他出门儿也没有带换的衣服。大敞着怀,汗流满面。等呀等,终于等到了摩托的声音接着一个五大三粗的中年人,骑着摩托一拐弯二话没说,示意让张敬凯坐上,一加油走出了大街。

张敬凯坐着摩托,耳边的风呼呼直响,身上凉快了许多。经过七拐八拐,走了十多分钟来到一个村边小院。进了院后见对面是一排五孔砖圈的土窑洞。打开一间,炕上放满了大大小小的鞋楦。那人接过帆布提包后,让张敬凯看着,一双一双的按号码装进了提包。张敬凯付了款,喝了一杯水,稍歇了一会儿,那人拎着提包,将他送到村口,并说:“你往前面再走几个路口就有出租车,你到了“卜宜”大路口,就可以等公交车到县城啦。”

张敬凯拎着个大提包,穿着厚棉袄,大敞着怀、汗流满面,一看就是一个外地人。到了前边路口有好多跑出租车的,有三轮车,有摩托车,一伙人一下子涌过来抢张敬凯的提包,问道:“你要去哪里?”“你去哪里?”“去卜宜”,这时一个带皮帽的小伙子,抢先从张敬凯手里夺过提包,放在摩托上说:“我送你去”。张敬凯由于急着想回家,便问道:“多少钱?”,“五块”张敬凯付了钱,坐上了摩托。摩托一发动冒出一股浓烟,路边的跑出租车的其他人,都伸直右手掌在脖子底下滑了一下,意思要宰你。摩托车经过七拐八拐,来到一个小山村的路口,带皮帽的小伙子说到了。张敬凯一看这个地方并不是大路,他要去的是“卜宜”。便问道:“这里是“卜宜”吗?皮帽小伙子说:“是呀,”“我要到卜宜路口等公交车到县城。”,“你并没有说到大卜宜还是小卜宜。这里是小卜宜。要不我再送你到大卜宜吧!”张敬凯怕再上当,一挥手,示意不用了。不一会儿有一辆三轮车停在张敬凯的面前,问他要上哪里?“去大卜宜路口等公交车。多少钱?你真能送我去吗?”,“五块!骗你是狗日小。”一边说,一边将提包拎上了三轮车。张敬凯看着这个汉子,还有点诚意,付了钱,便上了车,没有两分钟的时间便到了大路,路牌上写着“卜宜”。张敬凯急忙下车,那个开车人挡住又要五块钱。张敬凯急了,说道:“上车时候不是给你钱了吗?怎么还要钱?”那人说:“那是拉人的钱,你的提包还没算钱呢!”张敬凯非常生气,随口说道:“那你就跟提包要吧!”“他是人吗?”“当然是人!”“透他姐!拾骨石嘞!”“你说对了,就是‘骨石’死人骨头!”那人摸了一下提包,提起来扔到车下,并呸!呸!吐了两口唾沫,口中骂道:“真他妈的晦气,透死她姐的,今天碰上这个怂人,怂透了。拉了一包死人骨头,呸!呸!呸!”。开着三轮车走了。

在这个路口,等车的人可真多啊,男的女的,好多女人都穿着了裙子。不一会儿来了一辆班车,好多人都往车上挤,上了一半人后,班车里说坐不下了,里边人满了。剩下的人又在等下一趟班车。等下一趟班车又来了,人又接着往上挤。张敬凯拎着大提包在最后,跟着人群往上挤,当挨到车门时,班车里的人说车里人满了,你坐下一趟车吧。

张敬凯坐在提包上,一个人在等车。等呀等,怎么也等不到班车来。现在已经是下午,已经过了中午吃饭的点了。正在这时,来了一辆小面包车,在他面前停下,问他要到哪里去?“到县城汽车站。”面包车司机下来,将后门打开,让张敬凯上车。张敬凯拎着提包上车后,发现车厢里根本没有座。为了多拉人,车座都卸掉了。十多个人挤在里面,一股脚汗臭味扑鼻而来。车厢里不用说坐人,连个脚都放不下,张敬凯提子着个大提包,汗流满面,猫着腰站在车厢里。车走开后,有人问张敬凯,你提包里拿的是什么?张敬凯忽然想起了前面的一幕,便伸出右手,用食子堵在嘴上,意思是,别大声说话。并大声的说:“骨石!”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听到啦。一下子坐起来像躲瘟神一样的躲开。张敬凯脚下留出了一块空地儿,他把提包放下,坐在上面,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哈哈!他很想大笑一声,在无意中竟然应用了“借尸还魂”计。

有了鞋楦后,这种“寿鞋”很快的做出来。红红绿绿的摆满窗台。好多看热闹的人进来看后一句话也不说,扭头就走。房东萧有才搓着两片耳朵,也进来看热闹,问这问那的,问个不停。一天计量局(也就是现在的质检局)十多个人来检查商品质量。张敬凯介绍说:“我这鞋子质量没问题,每个人一辈子只穿一双就行了。”,“不是吧?我倒要看看是什么质量的鞋。”当他们看后,心领神会,知道是什么人穿的鞋,都哈哈大笑。张敬凯也打风趣的说:“要不每人送你们一双吧?”十多个人一起摆着手说:“不用!不用!”,笑着飞也似地走开,生怕沾上晦气。

人好说,快乐的时光过得很快,其实苦日子也很快。人生苦乐间半,快乐的日子过去已经忘记了,苦难的日子比较印象深刻,感觉到漫长。张敬凯他们办鞋厂已经有三年有余了。他每天打点的孩子们吃饱,就开始送孩子上学校,然后就是做布鞋挣钱,忙碌的不可开交。现在他们做鞋的技术日趋成熟,加之他们做的布鞋,质优物美,鞋帮鞋垫全是棉布。他们平时在做鞋的小房卖几双以外,每月的赶集摆地摊卖鞋,卖鞋料:鞋面、鞋里、鞋底、鞋环、松紧布、上鞋线,并送鞋样。他们的广告词是:“真正布鞋,不断底、不离帮,不野跟、不烧脚”。所以做出的布鞋有人买。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学生也有来订鞋的。尽管如此,俩人做鞋挣的钱,一家四口,只可以勉强度日。

房东萧有才,也发现他们天天有收入,红着两只眼,搓着两片薄薄的耳朵,说道:“这几年,门面房都开始涨价了,你租的这间房,我计划每月增加30。你要是还愿意占的话,你就占着,如果不愿意的话,我就租给他人了”。张敬凯夫妇考虑再三,当初租这个房子主要是为了接送孩子方便,现在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回家了。真正布鞋,现在也已经有了点知名度了,在哪里卖都可以。他们每月的收益并不高,如果再加上30的房钱,每月挣的钱都交了房钱了。所以决定不再租赁此房,回家里办厂。

新的一轮宣传攻势又开始了,张敬凯将原租赁的小房门口写上:此厂已搬迁到城西羊窑子。在大街上进往羊窑子的路口写上:“真正布鞋厂”,并画个箭头指示。一直指示到张敬凯家的小院。

编辑先生您好,我描写的这些事儿,都是真事儿,下岗职工的生活,可圈可点,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由于我的经历有限,阅历有限,写作水平有限,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这些下岗职工的真实生活状况。我希望编辑先生能把这个题材作为一个大的题材进行调研改编,添加内容制作成影视体裁或实体出版。下岗职工的问题是一个很敏感,很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此事能引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若能解决几千万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和养老问题的话,你岂不是办了一件?人生中最大的好事?你们的水平一定比我高,你们是这方面的专家。请您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