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孝成王三议换将,众大臣强荐赵括

井井有条,步步有理,这个谈话达到了孝成王的目的,感觉比起前几日乐毅和田单的谈论要实际得多。孝成王边听边微微点头,更加仔细的看了看赵括,觉得他既然能够将大局看的如此全面,就应当有能力统领大军了,于是说道:“但是现在廉颇坚持坚守,不肯出兵,我已经反复催促,都不见成效,这样吧,孤就让你前去统帅大军,快速结束上党之争。”

赵括没有想到赵王如此直截了当的将此事说了出来,要知道这可是涉及到赵国生死存亡的一次决战啊,心中激动地有些颤颤巍巍,立即起身回复道:“一切但听大王诏令,赵括誓死效忠大王,保卫赵国。”

孝成王神情严峻的说道:“军中无儿戏,这次面对的是强大的秦国,你将要统领的是赵国的大部分军队。如果战败,赵国将有灭国的危险,你可曾有十分把握?”

赵括说道:“大王,鄙臣先前给上党前线督战运粮,熟悉地形。坚信以赵军作战秦军,发挥优势,只要将秦军赶入高平关以东,则大局就会改变。况且这次秦军的领兵大将是王龁,在秦国,唯独武安君白起还能和我一比高低,至于王龁,我略有了解,完全是二等将军,和我不在一个层面。”

孝成王见到赵括如此满满自信的样子,心中大喜,感觉看到了希望,终于有机会摆脱困境了。但是想这毕竟是关键时候,自己之后还要提前告知平原君和平阳君,免得在朝堂之上受到阻力,于是先告诉赵括:“你暂且回去,先不要声张,自己准备一下,待孤安排妥当之后再正式任命你。”

现在已经到了清明时节,又是傍晚时分,天气灰暗阴沉,远处一片乌云就要压过来,似乎马上就要下雨了。赵括此时的心情却是异常激动,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在宫中他隐忍着没有发泄出来,但是一出宫,立刻翻身上马,只说一句:“回府。”就立刻快马加鞭,奔驰而去,两个侍卫赶紧紧随其后。

赵括的童年时代是在被赵奢严格管教中度过的,熟读兵法的他虽然目空一切,但是也格外自卑,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让朝中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大臣们都另眼相看。现在突然有机会了,虽然他知道是临危受命,也知道面对的是强秦,更知道形势对赵军不利,但是他深感孝成王的信任与重托,决心也有信心组织赵军一举击败秦军。

五天后是赵国清明祭祖的日子,宗族官员们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六畜、五谷、果品、美酒,孝成王在邯郸城外的祖庙里带领赵氏宗族的一干人众庄重的祭祀赵氏先祖。用过素食饭后,孝成王在祖庙旁的行宫里休息,单独留下了平原君赵胜和平阳君赵豹。

“现在以赵国的国情,必须在今年尽快结束上党郡的战争。前几日我说过,撤换廉颇,孤意已决,两位叔父呢?”孝成王心里早有了主意,只是想提前告知二位王叔,所以就直接说道主题了。

平原君赵胜早已知晓孝成王近期频频召见田单、乐毅、赵括等将军之事,也预料到孝成王准备换将了,人员必定是从上面三人中选定,也就直接问道:“廉颇前期作战失利,丢失了高平关及光狼城,后期又据险自守,拒不出兵,全然不顾赵国的大形势,而且据说公然非议朝廷,我觉得早就应当撤换了。只是不知大王意向何人?“

“相国先推荐吧,看看谁合适,目前朝廷中可以用的孤看也没有几个人了,你们看马服子赵括如何?”

当年出兵上党时,平原君就曾经力荐过赵括,现在自然还会坚定自己的看法。但是毕竟今非昔比,必须要有说服力了,平原君倒是有个办法:“大王,去年我带着虞卿和赵括在上党慰劳前线时,赵括曾带领一万骑兵突袭秦军防线,斩获数千名秦军,打出了赵军的威名来,大王应当还有印象吧。况且赵括熟悉兵法,善于谋略,在军中素有威名,鄙臣看完全可当此等大任。”

“对,孤前些日子召见了田单、乐毅,二人也一致推荐赵括。”

平阳君赵豹却不理解:“田单、乐毅都是声名显赫的名将,都曾经统帅过大军作战,应当比赵括更合适,大王为何不考虑让他们带兵出战。”

孝成王道:“田单、乐毅虽然声明显赫,战果累累,但是毕竟到赵国之后基本没有带兵作战。这次上党郡集结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如果突然命令他们带领赵军,唯恐不能够熟悉赵军的指挥调度,而且难以服众。”

平原君说话倒是毫不客气:“这次赵国面临不利局势,我估计能够和秦军打个平手赶出上党郡就已经不错了,想彻底击败秦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田单、乐毅毕竟不是赵国子弟,不会为赵国拼死作战,而且已经会爱惜自己得来的名誉,所以都不肯去上党带兵抗秦。”

赵豹心想,一开始我就说上党郡不可纳,无功受利,飞来横祸,现在果然把赵国陷进去了,叹了一口气,说道:“田单、乐毅既然都知道保全自己半生的名誉,更加说明现在上党郡的局势明显对赵国不利,很难破解秦军。在这种情况下,鄙臣看不是换一个赵括就能解决问题的。”

平原君却是坚决支持赵括的,对赵豹说道:“目前再对峙半年,赵国就将因为断粮而不战自败,我们现在必须通过换将来改变战术,打破僵局,这实际上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看到赵豹不说话,又信心满腹的继续说道:“赵括精通兵法,在赵国将领中享有盛名,而且田单、乐毅都认可他,证明了他的才华和能力。赵括也急于建功立业,现在上阵,必将对大王感恩戴德,拼死立功,我看赵括就是最佳人选了。”

孝成王看到两位王叔,一位力挺赵括,一位原则上也不再坚持反对,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说道:“好了,既然再无良策,再无可命之人,就这么定了。后天是个良辰吉日,召开朝会,孤将正式任命赵括为大将。”

“大王考虑过廉颇会不会抗命不从,引军作乱,要知道这个老头子火爆起来谁都管不住。”赵豹似乎又在多虑了。

平原君道:“不会,目前廉颇也面对秦军一筹莫展,内外交困,急于解脱。并且前期已经交战失利,造成现在长期对峙,大王还没有治罪于他,已经是万幸了,估计这次不会抗命。况且我赵军内部都是赵国的子弟兵,廉颇闹一下情绪也就罢了,真要是起兵作乱作乱,绝无响应。”

这边孝成王秘密和两位王叔商议准备派赵括为将,自以为小心谨慎,却不想已经被身边的内侍偷偷听到。这内侍早已经被唐雎收买,专门在宫中刺探消息,回到城里后,夜里就迅速跑到驿馆将消息告诉了唐雎。

赵王要换将了?换的是赵括!唐雎听闻之后纯粹不敢相信是真是假。他阴森森的看了內侍一眼,突然转过身从衣架上拔出了铜剑,架在内侍的脖子上,恶狠狠的说道:“快说,是谁叫你编造了这么一个假消息来糊弄我。老实说就饶你一命,否则我立刻让你人头落地。”

平日里唐雎老是乐呵呵的,给人一种心慈面善的感觉,画风突然转变的如此之快,吓得内侍立刻瘫坐在地上,大气不敢喘一口。“快说。”唐雎将手中的青铜剑紧紧的贴在的内侍的脖颈上,门外也立刻又进来两个仆从,皆是持剑携棍的。

内侍完全被吓住了,面色蜡黄结结巴巴的说道:“大人明鉴,小人半点不敢撒谎。今日下午,赵王祭祖之后和两位王叔议事,恰是小人服侍的。小人在门外候着时,亲耳听孝成王说准备叫马服子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平原君赞同,平阳君还不太愿意,但是赵王最终还是决定了,就在后天会正式拜将。大人放心,绝对属实,给一万个胆子小人也不敢说谎。”

唐雎仔细看看內侍的表情,分析了一下他的话,估计没有说谎,心想:“如果属实的话,这可是一个重要消息,事关紧急,事不宜迟,要赶紧报告秦王和应侯。”想到这里,他收起手中的铜剑,走入屋内,拿出一袋黄金,递给内侍,“刚才只是试探你一下,看你老实不?这是你的赏金,赶紧回去,不要叫人发现了。回去后继续盯紧了,有情况立即给我报来,还会有重赏。”内侍哆哆嗦嗦的走了之后,唐雎马上派人飞鸽传书,将消息传回了咸阳,上报应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