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刘穆之所料,次年五月,麦子成熟的时候,孙恩卷土重来。会稽太守谢琰骄傲轻敌,遭遇起义军伏击,与两个儿子一起死于阵中。谢琰,乃谢安之子,淝水之战的名将、功臣,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败亡了。晋廷大为震动,立即任命刘牢之为会稽都督,率北府军围剿孙恩。
经由何无忌、刘敬宣、孙无终等人的推荐,刘裕被调往都督府任司马,参军事。刘奕也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跟刘裕走了。
北府军从大本营京口出发,迅速推进到吴郡附近。谢琰战死,让刘牢之意识到孙恩手下的那帮人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为了避免重谢琰的覆辙,他叮嘱众将一定不能有轻敌的念头。
吴郡敌情不明,刘牢之命刘裕带人前出侦察一下。既然是侦查,就不能带太多人。刘裕点了五十轻骑,刘奕也在其中。
轻骑分成前后两队,沿大路往吴郡城的方向快速前进,到达一道矮丘的时候,前队突然折了回来,汇报说遇到了大批贼军。
“大批是多少,距离多远?”刘裕瞪了那个什长一眼,作为一个哨探,怎么能如此含糊呢?
那个什长支支吾吾,显然是被吓破了胆,没顾得上数人头。
刘裕抽了他一鞭子,纵马往矮丘上奔去。刘奕等亲卫也赶忙跟了上去。奔到丘顶之后,刘奕便看见了沿着大路行军的起义军,距离他们已经不足三里了。至于人数,估计至少得有两千。
刘裕凝视着这支缓缓而行的军队,问刘奕:“看出什么了吗?”
刘奕一愣,只得再度仔细观察。
“前方没有哨骑,队形散乱,纪律涣散,这说明领军将领压根就不知道如何行军,也不知道如何约束部下。”刘裕伸手一指,“再看那些士兵,一个个蔫头耷脑,毫无斗志……”
刘奕连连点头,刚刚他只是看到黑压压的一群人,听刘裕这么一说,貌似像是那么回事。
“立功的时候到了。”刘裕突然拔出了战刀,眼睛放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