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线————
“敌方兵力过多,一塔告破,后撤至二塔继续防守。”没错,对于毛雄辉来说,就是这种感觉。
多层城内防线,以纵深对抗数量被战况证明是管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兵力上大劣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选择,而依托防御工事而守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对兵的质量的要求可以相应降低,毕竟能和嗷嗷叫着杀过来的敌军在开阔地拼命怼的怎么说也是精锐,而躲在矮墙、壕沟之后防守需要的战斗经验就少得多了。
来援的三万主力,加上常熟城本来的军民,总数已经接近六万,考虑到防守战在交换比上有一定优势,理论上是够用了。但很显然阿济格可以不断地从周边抓捕百姓作为新的炮灰,最终的兵力很难估算,而反过来说防守一方也通过水路获得新的人员和补给,最终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以上是对现在的战局“理性”的分析,但人恰恰不是“绝对理性”的生物,不管毛雄辉和洛英在心中是否担忧“此战不一定能赢”,但对外表现上必须是“此战必胜,阿济格的败亡就在近前”,这种“自己给自己加buff”在战线后撤过程中尤其重要,否则后撤很容易变成崩溃,直接导致败亡了。
第一道防线已经彻底放弃,第二道防线的激战正燃烧的如火如荼。“昊天在上,后土保佑,我军必胜,阿济格必亡!”的呼喊声一度到了震天动地的地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太过复杂”的呐喊也逐渐简化成了“必胜!”,而老兵们还多了一句毛雄辉特色的“你们这是自寻死路!”
在相对后方的常熟县城北侧,以及城外的某些船只上,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但侥幸未死的伤员,正在被抢救。洛英深知能不能抢救的过来是实力问题,而是否去抢救那是态度问题,这年头的小兵要求不高,只要上头管自己吃饱饭不克扣军饷已经是高待遇了,而确定上头在意自己的小命,哪个不是热泪盈眶,等伤好了更加拼命地去作战啊?
至于那些抢救失败,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逝去的士兵,洛英“昊天教圣姑”的身份发挥了效力。人其实惧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死亡后未知的空虚,虽然她无论如何也不会用阿萨辛式的“淫乐天堂”去蛊惑士兵拼死作战,但至少安抚将死之人平静地投入轮回,外加给活着的人以慰藉……这些还是做的到的。
在尸骨与土石混杂、血污淋透,业已被清军占据的第一道防线上,来自镇江伯军队的炮击再一次响起。毛雄辉的炮特别非常注重“自走性能”,因此在撤退至第二道防线的过程中保存比例较高,再次投入战斗的速度也较快,相比之下,田雄一方的炮虽然数量更多,但在推进和迅速投入战斗的方面占了下风。
有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对炮兵的训练程度、投入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对抗中显而易见的优势和劣势。田雄有些郁闷地发现,自己的炮手很难顶着逆贼的炮火前进,就算勉强推进过去,损失也太过沉重了。
相比于“有些郁闷”的田雄,“低战力四人组”则是有满心里骂娘,却只能硬着头皮上,他们手下的杂兵是多,但也没见过这么死的,到现在为止加在一起已经死了八千以上,而且由于太多的尸体堵塞了道路,让后续的炮灰推进更加缓慢,路途中死伤比例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