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胡宗宪呵斥后,总捕头害怕不已,欲求钟义说情,但钟义本就铁面无私,向来行事秉持法不容情的宗旨,以此来维护法理公义,又怎会为其开脱罪名,只是安慰他,希望其能将功补过,或许还有生机。
而胡宗宪思虑再三后,与钟义到隐蔽处单独交代了几句,便与东方易一同向钟义告辞,钟义送其二人至门外,抱拳相别。
胡宗宪与东方易快步离开城西柳家,待走至街市转角,胡宗宪忽停下脚步并叫住东方易,说道:“东方兄弟,为兄有些急事,须立即去办,此事关系到公务要事,不便带你前去,东方兄弟可在城中玩上两日,后日沈府千金出嫁,为兄必定到场道贺,到时再与东方兄弟会合。”
东方易刚才在柳家时,已然发现胡宗宪勘察现场时便有些心事重重,看来确实有事不便相告,心想既然胡大哥已如实告知此事涉及公务要事,自是不便跟随,正好自己这两日在城中逛逛,好好熟悉一下归德,岂不也是妙事一桩,于是抱拳道:“既然胡大哥有重任在身,愚弟自是不便相随,正好这两日在城中寻得住处落下脚,也好日后在此处立业生根。”
胡宗宪与东方易这两日来朝夕相处,仗剑行侠、相谈甚欢,本欲为东方易安顿住处,怎奈势态紧急,要务在身、不便久留,随不能成行,心中有憾,但听得东方易如此说,便宽下心来,抱拳说道:“东方兄弟,为兄能与你相识相知,真乃今生一大快事也。两日后,咱们沈府会合,后会有期。”
东方易亦抱拳道:“能与胡大哥结识,也是愚弟三生修来的福分。两日后,定在沈府等候胡大哥,咱们后会有期。”
两人抱拳相视,虽只有短短两日相处,但却似相交多年的老友一般情深,胡宗宪嘴角轻轻一撇,纵有万般不舍之情,终须以要事为重,随相视许久后毅然转身,前往驿站牵出马来,纵身上马狂奔出城而去。
东方易在原地一直看着胡宗宪的身影消失了,才缓缓离去,向城南方向走去。
东方易心想,天色已渐晚,还是赶紧找一处客栈住下,养精蓄锐,明日才好游玩一番。于是边走边寻,恰好眼前不远处有一家福来客栈,便欲在此投宿。
还未及东方易踏上客栈台阶,只听身后有一熟悉声音传来:“兄台,请留步。”
东方易转过身来,脑中闪过一人的名字,原来此人正是昨日初入归德时在热闹街市中遇到的那个“闹中取静”的书生张居正。
东方易见张居正主动找上自己,正愁独自一人无所适从,于是抱拳笑道:“张兄,叫住在下可有事?”
张居正亦拱手笑道:“东方兄,在下想请你到应天书院暂住两日,正好你我二人也可乘此切磋一下文章,不知东方兄可否屈驾?”
东方易答道:“张兄相邀,本不应拒绝,只是今日事务繁多,在下已是身心俱疲,只想在此客栈住下,早些休息,才好明日方便出行。在下实知如此甚为不妥,还请张兄见谅。”
张居正见东方易确实面露些许疲惫之态,但仍坚持相邀,说道:“实不相瞒,在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还请东方兄略赏薄面,到应天书院一叙。”
东方易听得张居正说到是受人之托,心中暗自奇怪,自己初到归德只此两日,除却胡大哥外,其余并无深刻交情之人,又是何人请托别人照顾自己?想到此处,东方易更是诧异,于是便问道:“张兄可否告知,是受何人之托?”
张居正依然笑道:“在下受托之时,已答应不会泄露他的身份。东方兄,还是不要多问,你我本就投缘,随我来便是。”
东方易见张居正言语恳切,实不好拒绝其一番盛情邀约,且料其乃一介书生,应不会不利于自己,于是便勉强应允,随与张居正一同前往应天书院。
仅一盏茶的功夫,东方易与张居正便出了城南“拱阳门”,过了护城河桥,来到城南湖畔,官道东侧有一处庞大院落,院墙足有五十余丈宽,高耸楼阁,犹如立于湖中之岛一般,气势恢宏,归德城中恐只有城隍庙可与之媲美。
东方易在张居正的引领下,绕过城湖,从正门进入应天书院,二人来到张居正房中,桌上已备好了晚膳,道口烧鸡、清蒸鲈鱼、南城烤鸭、扣碗肉、小酥肉、城隍庙腊肉、什锦蔬菜、醋溜白菜、海参汤、豆腐羹、古井贡酒等等,应有尽有,于是二人落座互相谦让一番后,便共同享受了这顿丰盛的酒菜。
二人酒足饭饱后,张居正便邀东方易到书院中散步,东方易欣然应允,二人随在书院中闲庭信步,好不自在。
正当东方易二人散步归来、准备回房休息时,忽听得书院墙外有马嘶声,声音并不大,且夹杂有零星对话之音。东方易有些好奇,随向张居正问起缘故,原来在这书院东墙外数十丈开外,有一处凉亭名叫“望月亭”。
相传归德在唐时为宋城,唐朝元和二年,有一个叫韦固的书生路过宋城,借宿在南店的客栈,入夜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看一本“婚姻簿”,于是上前询问,月下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韦固果然应月老之语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此事一经传开,便轰动宋州,当时宋州的老百姓为给自己的儿孙求得好姻缘,于是修建了一座月老祠,方圆三百余里的百姓皆常来烧香祈拜,此后便一直世代相传月下老人的故事。只可惜,这座月老祠已于弘治年间与原来的归德老城一起被黄河水患湮没于黄土之下。而这“望月亭”则是正德年间知州大人,为延续月下老人的传说故事所建,本意是为年轻男女相会提供一处风景别致的好去处,如今却成了文人墨客竞逐风流之地,亭中多留有文豪大家的墨宝真迹。
东方易听后更感新奇,于是让张居正先回房内歇息,自己则前去望月亭探个究竟。东方易悄然来至离亭中尚有十丈远处,便已看清亭内动静,原来在亭内说话的是一位仙风道骨的白发老者和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旁边还站着一个少年,少年约莫十二三岁模样,一身灰色布衣,外形俊朗、身材修长,样子十分精干。
只听得亭中那姑娘谦恭问道:“晚辈有一疑惑已困扰多年,还请前辈不吝点拨。老子《道德真经》中开篇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足见道家学术应是探究世间万物运行变化之规律,但又为何学派延续至庄子时,转而探究自身内心之境界?庄子更是写下了《逍遥游》这样的名篇收录于《南华真经》中,其思想之精髓已然抛开了世间万物的运行变化,使得自身升华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看似出世,实则消极。为何同属道家学派,其二者之思想竟有如此天壤之别?”
那位老者拂了下长须,泰然答道:“姑娘心思细腻、聪颖过人,竟能看出其间差别,着实令老夫刮目相看。老子所著《道德真经》乃是其终生研究经史典籍而成,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包,是老子毕生所学之精华,是以老子之思想包罗宇宙万象运行变化之规律。而庄子其人,名周,曾做过宋国的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或许是庄子做过底层的官吏,不似老子般在守藏室为吏可以专心学术,是以庄子对为官之道和人世间之繁杂更有深刻体会,才会衍生出升华自身内心境界之学术,虽主张出世,但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而儒家总是讲要入世,要‘内圣外王’,又岂知‘内圣外王’的思想精要实则出自于庄子《天下篇》,如此又怎能说是庄子之出世思想消极?”
那姑娘听罢老者之言,似有所悟,欣喜不已,随甜声笑道:“多谢前辈赐教。”姑娘既已解惑,于是向老者告辞离去,老者与少年亦随后牵马离去。
东方易听得方才她二人对话,亦是受益匪浅,心想这位老者竟对道家之思想有如此深刻见解,实不在自己师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