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寺时的匪患(4)

劫波 宋冬南 2056 字 2024-04-22

龙虎山东西绵延五百多里,头起汶州以东,尾部甩入夏州,如一条巨蟒横穿将近五百里的汶州全境。最为挺拔险峻,风景最好的一百多里山脉全在龙虎镇境内。龙虎山虽然不算太高,主峰最高处也就八百多米,无法与名震天下的五岳相提并论,但山势蜿蜒曲折,九曲盘旋,在大商帝国西部,也算是绵延最广的一座大山脉。山上树高林密,飞禽走兽数不胜数,山果野菜,草药菌菇更是随处可见。只靠着这一座大山就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养活龙虎镇的众多百姓。何况镇南还有一条西部最大,水势平稳,水产又极为丰富的商河。

停驻在猎人临时营地休整的十日间,“碧眼郎”与几位在此稍事休息的老猎人们闲聊,了解了不少龙虎镇的历史渊源。龙虎镇建镇以前,这里山下只有一个村落,名叫龙虎村。龙虎村是个大村,有百十来户人家。当时龙虎山山势在汶州和夏州的州届之间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山脉,正好将两州阻割开来。陆路无法相通。还没有开始修建横穿东西,连接汶州和夏州的山道。商河河道也没有被疏通开阔,水运不畅。往返汶州和夏州,只能从南北两方绕道而行。路途费时遥远。龙虎村隐身在崇山峻岭之间,很少有外人知晓。村民靠扑鱼打猎采药为生,民风淳朴,富足安宁。

六十年前,天下动荡不安,军阀混战,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本朝高祖以天下黎民为己念,起于草莽,奋发图强,用十年之功,横刀跃马,浴血奋战,终于重新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幅员广阔的大商帝国。本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与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可西部自古以来就属于汉人的方圆将近七百里的夏州全境土地却被匈奴人趁前朝君主昏庸,天下大乱,无力西顾之时蛮横抢占了过去,据为己有。

夏州自古就是汉人抵抗匈奴铁骑,防御外寇入侵的前哨。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都极为重要。失去了夏州就失去了屏障,匈奴铁骑就可以绕道,长驱直入大商帝国的西部腹地,实为帝国巨大的隐患。何况太祖和众位开国的名将贤臣绝不会视夏州一两百万臣民任意被匈奴人肆意凌辱而不顾。几经细致地研讨之下,从帝国长治久安考虑,太祖接受众臣的建议,决定倾全国之力,疏通商河河道,开凿洞穿龙虎山脉的山道,将夏州与帝国亲密连接起来。河运与陆运畅通之后,帝国大军将从水旱两路齐头并进,兵锋直指夏州,驱逐匈奴,光复河山。计划磅礴巨大,影响长远,帝国上下紧衣缩食,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来一点点积累财物民力,调遣兵力,一步步稳扎稳打地穿山修河,终于完成了这项浩瀚的工程。贯穿大山,连接帝国东西的水旱两条通道的宏伟工程在开工十年之后竣工。龙虎镇和位于山路之间的落马驿驿站都建于这十年之间。

道路疏通之后,太祖命他的拜把兄弟老种将军,也就是少将军的祖父率领二十万大军,水旱两路并进,以雷霆万钧之力,携秋风扫落叶之势,如驱羊逐鹿一般,一鼓作气,将匈奴铁骑如数赶出帝国,顺利光复了夏州全境。至此,太祖方真的算澄清寰宇,再造帝国。十万种家军从此开始留下常驻夏州,防御匈奴人的狼子野心。老种将军早已故去,现在是当年的少将军和如今的少将军父子二人率军为帝国固守西部边陲。

天下太平之后,除了驻守西部边疆的十万种家军,其余兵力,包括驻扎在商河两岸和孔县·龙虎镇,以及落马驿驿站的护路士兵也全都撤回内地。帝国轻徭薄役,鼓励耕作,与民生息。历经几十年安定岁月的不断发展,国立日渐富足昌盛。连接汶州和夏州的这条当年的战略要道,逐渐变成了帝国最重要的东西商业要道之一。不仅帝国境内的商旅,就连西部各国来帝国贩卖的客商,也大多愿意选择这条便利快捷的山道东西往返。

九年之前,太祖一病不起。没几日,就晏驾了。一代圣君逝去,举国哀痛。太祖一生育有四子。长子齐王,次子豫王,季子桂王,次三子都是太祖的结发妻子,也就是太祖的皇后马皇后亲生。三子自幼随太祖习武,深得太祖真传,马上马下功夫了得。自太祖起兵之初,三子就身披战甲,随父亲征。浴血奋战,不畏生死,帮助太祖打下来诺大的江山。建国后,按皇命具回封地,各率雄兵十万,分别为国镇守北东南三方边境。幼子是太祖宠妃皇贵妃秦氏所生。皇贵妃秦氏二十年前才入深宫,一年之后,产下龙子,被封秦王。秦王天性仁厚忠孝,深得太祖老年欢心。

太祖是马上皇帝,征战一生,身上伤痕累累。晚年体弱多病。群臣纷纷上书劝太祖早立太子,以安民心。太祖以为随马上得天下,但为保江山永固,定要以仁孝志天下。他深知自己早年三子皆是悍将,心性张狂狠辣,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因此,一直在太子人选上徘徊观望。驾崩前一年,自己已有感时日无多,随立幼子秦王为大商帝国储君。太子时年方十岁。并命自己幼弟大商帝国第一猛将裕亲王·开国名相魏迈魏大人·太尉钟老将军(此为当年的少将军,现今的老将军。老将军之父早已于收回夏州次年病逝。)和御史中丞马德裕马大人为托孤四重臣,临朝辅政。三王表面上表恭贺父王太子,心内皆暗暗忿忿不平。

太祖兄弟三人,二弟在逐鹿天下之时力战而亡。父母早已故去。身边只余幼弟一人。幼弟是父母晚年所得,小太祖十六岁。只比大儿子齐王长五岁。自幼在太祖身边长大。兄弟二人感情深挚。裕亲王对待太祖的感情是亦兄亦父。裕亲王天性好武。太祖不仅自己自幼亲传他功法,还为他请尽天下名师。终于造就了勇绝天下的当世第一猛将。裕亲王不仅武功高绝,还相貌英俊非凡。太祖随让他仿效唐时名将狄青,身着银盔银甲,面带一鬼王面具。征战年代,裕亲王虽年纪轻轻,但身先士卒,爱兵如子,赢得军中上下爱戴。连天下第一名将,太祖的拜把兄弟,傲气冲天的老种将军都对他推崇备至。两人虽年纪相差二十多岁,但一见倾心,惺惺相惜,遂成忘年之交。即便是在峥嵘岁月,只要二人有时间小聚,定要把酒言欢,秉烛夜话,弹剑而歌,成为军中传颂的佳话。

天下平定后,裕亲王不愿从政,仍醉心武功,日日流连军营。军中众将皆钦服在裕亲王麾下,愿效死力。一日,太祖突然将幼弟招至宫内,把酒设宴。宴席上,太祖与幼弟共话往事,对裕亲王称赞有加。裕亲王趁机对太祖抱怨自己不愿在朝为官,请求皇兄能命他继续统兵塞上,为国尽忠。太祖听后,只是低头沉思不语。突然话锋一转,太祖面带微笑问道:“为兄年事已高,身体多有隐疾,自思年月不久,几个皇子又不堪托以大任。皇弟自幼与我亲如父子,而立之年,又得军中众将归心,我想百年之后将至尊之位传与皇弟,立皇弟为皇太弟。你意如何?”裕亲王一听之下,惊惧莫名,心胆欲裂,慌忙翻身跪倒在太祖面前,连连叩头,嘴里高呼:“圣上天子,世人臣服。臣弟无德,怎敢贪念皇位,请皇兄饶恕!万勿作此感想。”太祖不接裕亲王言语,佯装醉酒,命近侍将幼弟送出内宫。裕亲王早已吓得汗出如雨,浑身衣服湿透。

裕亲王仓皇逃回府邸。一进院子,马上命人关门上栓,令下人速速唤醒早已睡下的王府谋士们到议事厅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谋士们一个个张哈流泪,迷迷瞪瞪地走进议事厅,就惊讶地看到面前的裕亲王茫然无措·失魂落魄地在屋内不停地来回走着,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紧搓着双手,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可与世人眼中那个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谈笑之间挥斥方遒的从容淡定的裕亲王截然两样。所有谋士惊诧之下,全都从似梦似醒之间警醒了过来。他们明白肯定是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发生了。

裕亲王实在想不明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自己视如父兄,一直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皇兄为何会突然对自己说了如此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隐隐有杀己之意。他一边作揖一边磕磕巴巴地把太祖对他说的话给众谋士学了一遍,嘴里不断地恳请谋士们速速给自己出一个良谋以安性命。谋士们都是饱读诗书·胸怀甲兵·博古通今之士,每一位都随裕亲王亲身经历过戎马峥嵘的岁月,其中一部分还是太祖推荐到裕亲王身边来的,他们既了解史上改朝换代的故事,也清楚太祖的性格作风。太祖既然能对裕亲王说出如此的言论,说明他早已怀疑幼弟有谋朝换位之心,那是心下已有杀机了。估计如果不是顾念同袍的血脉亲情,可能今晚裕亲王已身首异处,一命呜呼了。想到这里,这十来位满腹锦绣的谋士们登时全都乱了方寸,因为他们由此立马就想到了如果裕亲王因谋反之罪被诛,那可是要株连九族的,他们这些谋士们也一个个都逃不了干系。甚至有几位年老胆小的都悄悄抹上了眼泪。

就在众人方寸大乱之时,裕亲王突然看到从人群里走出来一个中等身材白白净净年少俊秀的少年。他实在看着这个少年眼生,慌乱之时也来不及细想。少年从容冷静地冲着裕亲王深施一礼,开口说道:“王爷不要惊慌。估计是有奸人在圣山面前进了谗言。属下思之再三,王爷能让小人捉住把柄的无非就是整日混迹在军伍之中,演练武艺,操演阵法。估计是奸人向圣山诬陷王爷收买军心,意在至尊。”

裕亲王一听,伸手一拍头顶,大喊了一声:“哎呀,是我疏忽了!”

众谋士也都瞬时恢复了思考,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接着激动地高声说道:“自古帝王之争,血流成河,冷酷无情。亲王不要忘了汉有“狡兔死走狗烹”的齐王韩信,唐有宣武门之变父子兄弟相争的秦王李世民!”其余众人也都齐声附议着。

裕亲王这时反倒冷静了下来,他冲众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落座。自己先走到主位上坐了下来,伸手端起茶杯,咕咚咚,一口饮尽。他抹了抹嘴,望了望在坐的谋士们,沉声说道:“我视皇兄如天,心内只怀忠孝,绝无僭越之念,天地可鉴。因此也没什么可怕的。既然皇兄被小人愚弄,有此疑虑,请众位为我谋划良计,以解圣山心怀,保全我和众位的身家性命,破了宵小奸佞的阴谋诡计。”

通宵一番谋划之后,裕亲王决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众人谋划停当,天已破晓,下人们适时送上了热腾腾可口美味的早饭。裕亲王立即吩咐劳累了整晚的谋士们快快进餐。他端着粥碗,四周一看,咦!那位在关键时刻醍醐灌顶,警醒大家的少年谋士怎么不见了?他忙向众人发问。谋士们一个个愣呵呵的,不明所以,纷纷说没有见过亲王口中的那位少年,肯定不是府中之人。至于是谁在关键时刻拔云见日,一语中的的,众人都说自己明明看到就是亲王自己亲口说的。裕亲王心想自己明明见到那个少年,他就站在面前向自己进言。众人却说是自己亲口说的,并无少年存在。难道是自己在惊慌失措之时,方寸大乱之间,产生了幻觉?见了鬼了?不应该呀!裕亲王心里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