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义乌之乱

九州枭雄传 懒雪人 2251 字 2024-04-22

“大人放心,大人指那我就打那。”郑芝龙拍着胸口信誓旦旦的保证。

“海盗之中可有不愿意报效朝廷的人。”沈义仁的语气突然加重。

“大人请放心,凡不愿报效朝廷的人,卑职定会把他们丢到海里去喂鱼。”尽管哪些人都是郑芝龙结拜的契兄弟,但若敢挡他的前程,那么郑芝龙绝对不会留情。

事情比沈义仁想象的还要顺利,虽然此时大夏已经风雨飘摇,但将近三百年天下的大夏,依旧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号召力。因此在四海商行一事上,沈义仁并没有让出太多的利益。

郑芝龙等人对朝廷的敬畏、远强于士绅豪商,所以忽悠他们远比忽悠士绅豪商容易。

沈义仁不断上书朝廷哭穷,请求退还闽军筹集的军饷,由于内阁和天子无法达成一致,所以一直没有回复。

“潘兄就不要为难我了,钱虽然在户部,但不是我能够做主的。”南京户部尚书吴长青和潘成志两人是世交。

“若闽军闹饷,到时候乱子就大了。”潘成志对闽军的内情是比较了解的——闽军的局面铺那么大,朝廷又不给军饷,所以闽军的确比较缺钱,因此这批银子如果不还给闽军,搞不好会闹出大事情来。

“此事我爱莫能助。”吴长青呵呵笑着喝了一口茶——闹饷就闹饷,反正闹不到南京来,干自己屁事。

“这是家师的信。”孙诚宗是不赞同扣留闽军军饷的,但他也影响不了南党。

“有旨意下来,我就把钱还回去,否则谁来了都没用。快过年了,潘兄还是早日返回浙江吧,说不定还能赶上家人的年夜饭。”吴长青接过信,放在了一旁。

离开吴府后,潘成志又去了南京守备魏国公的府上——魏国公不同于寻常的勋贵,在南直隶官场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潘巡抚无须多说,本公昨日刚上了奏折弹劾他,在本公看来,闽军的兵额应该减少到一万、同时应该取消其节制福建卫所的权力。此子飞扬跋扈、目无朝廷,让他多吃点苦头是一件好事。”徐家世代公侯,自然不需要给潘成志面子,所以徐宏说得很直接。

从国公府出来后,潘成志又去拜访了南京兵部尚书孙盛、南京礼部尚书赵金忠,这两人做得更绝,直接门都不让进。

潘成志灰溜溜的返回了浙江,南京的南党无不幸灾乐祸。

“闽军的待遇比边军还要好,凭福建的士绅可养不起,要是闽军闹饷,不知道会不会杀了他。”孙盛对沈义仁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兵败福建成为孙盛一辈子的污点,而在孙盛看来,自己之所以会战败,关键是因为沈义仁在背后操控闽军,让闽军避不出战!

“首辅太软弱了,沈义仁敢接中旨,已经坏了朝廷的规矩,这样的人就应该开革,永不叙用。”赵金忠曾经也是权力中枢的大佬、官至吏部尚书,当年国本之争时、先帝曾下中旨打压支持国本的大臣,都被他顶了回去。

“如今朝廷之上尽皆是迂腐之人!”杨廉下浙江时,孙盛特地去了信、但杨廉拒绝伪造证据!

沈义仁八百里加急上奏天子,请求朝廷把闽军募捐的银子速送往福建,并言明一旦银子送往福建,半年内可彻底解除海患——同时,沈义仁还答应立下军令状。

天子亲自和内阁沟通,叶象高和韩邝有意妥协,但南党认为这是沈义仁想骗取粮饷,结果争论了老半天都没有结果,乾启在卫忠的鼓动下,下中旨让沈义仁去南京自取。

沈义仁的三千大军进入南直隶的地界时,南直隶上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南京守备、镇守太监等都忙八百里加急传信给京城,在知道沈义仁是奉了天子的中旨去南京自取时,叶象高和韩邝整个人都不好了——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出现了。

叶象高在次请辞,天子留中不发,未做任何表态。

“此乃亡国之举,我等当立即叩阙。”出现一支中旨可以随意调动的强军,这对南党而言是不是一个好消息,所以钱谦、杨廉等掌握南党言论的人,立即开始聚集,准备叩阙。

“先上奏折,如果天子不允,后天我等一同前去。”在杨廉看来,天子肯定是受了阉党的蛊惑,所以只要把危害讲清楚,天子肯定会收回中旨,并且严惩沈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