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是张良遇到一个人,一个影响历史走向的人。
这个人叫项伯。
张良也受到当时复国思潮和游侠风气的影响,他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所以他也会有很多江湖上的朋友,而江湖上的朋友往往就是犯了事的朋友。项伯就是这样一个朋友,他虽然没有像张良一样去杀秦始皇,但他杀了其他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杀人犯。他逃到了下邳,躲到了张良那里,在张良收留他的日子里,他们的友谊建立得那是相当的深厚,深到可以让项伯背判主人救他的命。
“射阳(项伯)不与留侯(张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南宋·徐钧
正如黄石公所预料的一样,十年后的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张良也起而响应,拉起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
他知道凭自己的力量远不足以推翻秦王朝,所以他要找一个能帮助自己完成复国大业的靠山、一个英明的领导。而此时陈胜已死,他和刘邦一样,想到了秦嘉拥立的楚王景驹,也想去投靠他们。
此时,赵国有赵王赵歇、魏国有魏王魏咎、齐国有齐王田儋、燕国有燕王韩广,为什么刘邦、张良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楚王景驹呢?除了他们离留县较近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陈胜首立为楚王,在当时,楚王代表了正统和合法。
就这样,刘邦、张良两个都要去留县找领导的人带着各自的队伍在路上相遇了,于是结伴而行。在路上,张良多次向刘邦讲起《太公兵法》,刘邦听了很高兴,对他说的话很欣赏,并常常什么事都要听他的意见。而张良向别人说《太公兵法》时,却都听不懂。张良于是说:“沛公是天授之人。”(“沛公殆天授”·《史记》)从此,他便跟随刘邦,刘邦拜他为“厩将”(掌管马匹),成为刘邦成就帝业最重要的帮手之一。
大家从上面这件事看出什么玄机没有呢?如果黄石公的故事为假,那么这就是张良的第一个后着。他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说这些话是一位神秘的老人在《太公兵法》里传授给他的,并且老人说他读了这书十年后也就是现在他可以做帝王的老师,然后他说这些话只有刘邦能听懂,别人都听不懂,最后得出结论:刘邦是上天指定的帝王。
这不正是刘邦所需要的神化自己的效果吗?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听得懂,他不但绝对不会反驳张良说自己听不懂,而且还会为此沾沾自喜,更会对张良的帮忙神化心存感激。其他人谁又敢怀疑他们的老大刘邦听不懂,那不就是说他不是帝王吗?或者说那不就是找死?再说,如果刘邦不是天授贵人,那他们跟着他还有什么用呢?
从此,有一件事就将刘邦和张良紧紧地绑在一起并将他俩和其他所有人区别开来: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懂《太公兵法》。
还有一个后着,要等到三年之后,他要找到那块黄石头,他真的找到了。
如果这个故事真的是张良说谎,那他这个线布得太长了,心事缜密得可怕。
所以,我宁愿相信黄石公的故事是真的。
刘邦带着张良他们到留地见了楚王景驹,请景驹派兵攻打丰邑。但此时景驹和秦嘉、宁君他们面临着另外一个迫在眉睫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秦将章邯派出司马夷的正领兵北定楚地,并将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屠城,一直打到了刘邦曾经流亡的砀县,和留县很近。于是,他们做出部署,由东阳宁君与刘邦引兵向西抵挡司马夷,他们与司马夷战于肃县(今安徽省宿州市)之西,但没有打赢,就收兵回到了留县。二月,刘邦再次攻打砀县,这次只用三天就攻破砀县,并收编砀县的队伍,得到六千人。与刘邦原来的三千人合起来,一共有九千人了。三月,又攻取了下邑县(今安徽砀山县)。
刘邦在下邑回师之后就去攻打丰邑,他这次还是没有把丰攻下来。他只好又准备回去找景驹领导了。但就在这时,传来一个消息:景驹、秦嘉被人杀死了。
杀他们的人叫项梁,他有一个侄子,叫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