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他悠闲地在下邳桥上漫步时,迎面走来一个穿着粗布衣的老人,当他走到张良面前时,做了一个奇怪举动:他故意把鞋脱掉,转身丢到桥下。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把鞋拾上来!”张良不禁愕然,这事换谁也不会鸟老头,张良也是觉得是老头是故意消遣他,不由心中火起,差点就要动手打他。但他看到人家都那么老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张良便强忍着心中的不满,替他下去拾鞋。
把鞋取上来后,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老人竟然把脚跷起来,命张良把鞋给他穿上。
此时聪明张良反而不怒了,为什么不怒了?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一个老人敢对一个年轻人这样无理取闹,肆意羞辱,要么是想挨揍;要么有恃无恐;要么想考验他的人品和诚意,但无故考验一个人的结果往往是想给这个人一个好处或者一个任务。
毕竟,有挨揍癖好的人是很少的,而如果是后两个原因,张良只有表现出良好的人品和诚意才对他有利无害。
于是,张良屈膝跪在老人的前面,恭敬地帮老人穿好鞋。那老人非但没有道谢谢,反而哈哈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吃惊的张良在原地呆视良久,实在想不出老人是个什么意思。
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后,又返回桥上,他对张良赞叹道:“真是儒子可教啊,五天以后天亮时,在这里等我。”张良更加觉得奇怪了,他只有静观其变,于是跪着向老人行礼后答应道:“行。”
五天后天亮时,张良如约去了桥上。不料老人早已先到了,他怒斥张良道:“和老人家相约,为什么要后到回去吧,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一个五天后,鸡刚打鸣时张良就去了,谁知到桥上时老头又先到了,他又怒斥说:“又晚到,怎么回事啊回去吧,五天后再早来。”
就这样张良连续两次被强扣“放鸽子”的帽子后,他吸取了教训。再一个五天后,张良半夜就去了桥上。还好,这次老人还没有来,他等了一会儿,老头来了,他笑着对张良说:“就是应该这样。”
然后发生的事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情节。
老人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便能当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将会发迹,十三年后,你来见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离开不见了。
张良天亮后才看清那本书,和武侠小说里不同的是老人给的那本书不是《葵花宝典》之类的武功秘籍,而是叫《太公兵法》。张良于是不用自宫,并且可以在惊奇之余,日夜研习这本兵法,丝毫无损于他的男性功能。
因为老人说他一块黄石,所以民间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为“黄石公”。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能满足很多人的猎奇心理从而很吸引人。
同时,也有很多人从多角度分析过这个故事的真假。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无论真假,对张良来说,都只是更加证明了他的聪明睿智。
这个故事是真的话,除了增加张良本人的神秘性,还证明了他的谋略是上天所授,当然会增加张良个人魅力。如果这个故事是假的,这个故事的当事人只有张良和黄石公,而史书记载黄石公给张良赠书之后便无踪迹,那么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件事并被《史记》等史书记载了下来的?答案只有一个:张良说的。就算故事是假的,除了张良,又有谁能说它是假的呢?因为在世界上,只有张良一个知情人,他不说这个故事是假的,它就是真的,他就能获得这个故事带给他的所有收益。
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如果说这个故事是假的,那么张良就真的太可怕了,因为他为了证明这个故事是真的还留了两个后着,这两个后着无可辩驳,无人敢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