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重阳暴菊

“哦。”董老微微颔首,态度冷淡。

陈白对此并不计较,在这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不少世家对寒门仍有门第之见。

“听小女所言,汝颇擅诗词?”

“在下不才,五岁便通天智,七步可成诗。方圆百里未逢敌手,此后未再作诗。今闻蔡翁交流诗词,技痒难耐,不请自来,还望恕罪。”

还是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做的好,就算步入社会工作了好几年,可一旦提起某名古诗的前一句,陈白还是能脱口说出下一句。

“呵,狂妄小辈。”

董老冷哼一声,双手环抱,作出一副等陈白出丑的模样说道:“那就请蔡翁出题,考校考校。”

蔡邕眼角的笑意更浓,古来今往,吟诗作对可做不了假,十分考虑才学和灵感。眼前之人敢在他的面前夸下海口,想必还是有些能耐的。

“如今身处荷塘,就以荷叶荷花为题,如何?”

陈白鞠躬一笑:“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听陈白如此说,蔡琰站在蔡邕身后,也等着这道长是否真有通天之智。

陈白皱着眉头,开始踱步起来。首先他便想到杨万里的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惜前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和现在的意境不符,要是说出来可真是要贻笑大方了。

陈白缓慢的踱着步子,待走到第七步的时候,他停下脚步,沉吟道。

“毕竟陈留九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待陈白诵完,蔡邕第一个击节叫好。

“好诗,好诗啊!”蔡邕颔首,细细品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真是别有一番意境!”

“琰儿!”

蔡琰自幼受蔡邕文化熏陶,对于陈白吐露的诗句自然品出了精妙,被父亲蔡邕一呵,忙惊觉过来。

“啊?”

“笔墨伺候,此等佳句,如不书录,甚是可惜。”

“是。”蔡琰低头偷看了陈白一眼,轻施莲步移开。

陈白的目光随着蔡琰离去,这小萝莉,真是越看越有韵味,啧啧啧。

陈白的这一举动,被蔡邕尽收眼底,不过并没有出言斥责陈白的轻佻之举。

方才陈白所诵的,是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不过把第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改成了‘毕竟陈留九月中’。时间和地点一改,也更加贴切起来。

和欣喜的蔡邕不同,董老看陈白的眼神就不那么友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