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扛着世界一统的旗帜,纵横天下,灭国无数,可惟独孱弱的南宋朝廷却独立抗衡蒙元50多年,第一次的宋蒙战争,宋军大败蒙古,拖死窝阔台。还在钓鱼城击毙蒙古大汗蒙哥要不是蟋蟀宰相贾似道专权,1276年的蒙古就未必能够灭了南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南宋朝廷?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杜杲这样博学多才、智勇双全的英雄豪杰,才让蒙古帝国心惊胆寒,使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成为了蒙古帝国征服史上的强劲对手。
杜杲字子昕,号于耕,别称杜尚书,福建邵武城关人。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宋宁宗嘉定年间,因祖父杜铎清廉爱民,政绩优异,父亲杜颖平定叛乱,兴修水利,因而享受朝廷荫补,走上仕途。
之后的杜杲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南征北战、抗击侵略,逐渐从政治的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南宋时期的文武全才和爱国将领,被后人誉为淹贯多能的南宋名臣。
杜杲打小爱好学习文化,尤其喜欢军事天才鬼谷子的用兵之道和鲁公输的发明创造,他把父母留给自己的零花钱全都花在了书肆上,以至还会邀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不辞劳苦地走到建阳书坊,为的就是买到家乡邵武根本买不到的兵法书籍。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金军攻打滁州等地﹐宁宗赵扩连忙让右相史弥远向附近的州府调兵谴将。江淮制置使李珏慌忙询问幕僚杜杲:“如何应对,才能既解滁州危机,又确保江淮安宁?”
见李大人惶惶不安的样子,杜杲随即轻松地笑了笑后又认认真真地分析说道:“滁州乃江淮制置的防范重地,大人派兵天经地义,若派重兵支援滁州,其他防地必然空虚,若是胡椒撒面做做样子,那就根本起不到阻挡金兵入侵的作用。”
“人少不行,人多也不行,你杜子昕能否告诉本官,究竟要怎样去做才能算是行?”
杜杲还是轻轻地笑了笑,尔后向制置使李珏主动请缨,郑重说道:“倘若大人信我子昕,子昕可带千余人马前往滁州解除危机。”
“信,本官当然相信。”
听幕僚说只要带上千余的人马前往滁州便可解除危机,李珏觉得,就是这个人数他还能够接受,于是,便欣然点头,愉快答应。
杜杲虽说是荫补入仕的文武全才,但朝廷看在他父亲杜颖的面子上,还是把他安排到油水富足的江苏海门盐场供职,管理盐场并不是杜杲的理想职业,幸好他人还没到江苏,就被父亲杜颖的好友——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要去做了个檄摄闽尉,然而,杜杲并不在意自己只是个代理的小官,而是认真查案,追捕凶犯,力保福建各地平安无事。
陈彭寿因此而名声大噪,可他深知,凭杜杲的能力,做个刑官狱吏实在大材小用,而应当是统兵千万,驰骋疆场的大将军,于是,他便向自己的好友李珏推荐了杜杲,希望杜杲能够帮助李珏做好江淮一带的防务工作,以抵御金兵的南下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