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那水手就介绍起来了船上的情况了,其实也没啥好说的了,就是普通的商船而已,水手三十来号人,剩下的还带了二十来个乘客,大部分都是新罗人,毕竟这年头都是外面人往大唐跑,很少有大唐人回跑去外面,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唐这年头是天下第一,你不在大唐好好的发展,跑外国去,那不是脑袋瓜子有坑吗?
这年头的海船和内陆河船其实分的没那么清,不过古人们还是摸索出门道来的,那就是出海的船不能是平底船,平底船十有八九都要翻,至于为啥大家自己百度。
中国的船只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人住的,一般都在加班下面,甲板上的只有一个很小的船长室,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甲板上住的更加舒服一些的啊。这和外国人的船只大多用来出海是有点关联的,在甲板上不造太多的建筑,有利于船只的稳定性。
但是中国人的船只不一样,中国人的船只一般是贴着甲板上面来造楼的,我们管他叫做楼船,楼船可不仅仅是战斗时候用得到,出海航行的时候也能用得上的,当然了,出海的楼船就要改造一下了,打仗用的楼船那都是小楼盖得越大越高才好,这样子视野广,射程长,那肯定是占据优势的。
但是出海的船只就不行了,你想造的高,你得有那个船身长度才行啊,之前也说了,在唐朝中期出现水密隔舱技术之前,出海的船只的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那个限度,很容易就被海浪给拍烂了,所以这个楼船的高度就要适当的降低了,容纳量自然也要降低不少了,甲板地下一般也都用来储藏货物外加人员休息了。
不过这个水手个李毅找的休息的屋子,还是甲板上面的。
李毅看着眼前的小隔间,大约也就是地板上铺一层草席,然后再铺一层被子,样式其实也就是榻榻米了。
整个屋子里也就这么多东西了,没其他的了,毕竟船只很晃,再放些别的东西安全性难免无法保证。
说道榻榻米,大家不要误会,这绝对不是学习日本,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榻榻米了,我们叫做叠席,一直用到唐朝都在用,后来日本人来唐朝学习一直搬运我们的文化和用品,建筑技术等等,叠席到了日本,改称为了叠表,后来桌椅板凳在中国流行起来以后,很少用到叠席了,大家知道的少了,再看到日本的叠表之后,中国人称呼为榻榻米,大部分的老百姓就都以为了,哦,榻榻米是日本的文化象征。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子了,我们当然不反对外国人学习我们的文化,但是你学完了以后,厚颜无耻的占为己有就有点过分了,韩国棒子甚至声称屈原都是他们的了,原本以为日本人还算好一些,起码知道自己是学习的大唐文化,但是鼓吹自己是中华正统,侵华战争期间说什么推行王化,恢复华夏正统,大东亚共荣圈等等这些借口理由,那其实也跟韩国棒子一丘之貉的。
那边水手给李毅安排完事了以后,就自己去忙了,吩咐李毅不要到处乱跑,船只很晃,莱州距离新罗不远,几天的航行也就到了,稍微等候一下就好了。
等到那个水手离开以后,李毅在屋子里稍稍的坐了一会,随后听着外面没什么人了,这才开门出去探头探脑了起来。
乖乖的待在屋子里?那肯定不行啊,现在当务之急是找到上了船的公孙大娘才是啊!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要挟
李毅在甲板上的小爱楼里查看了一圈,总共上下两层,李毅在第一层,一层十来个屋子,二层也差不多,不过房门都紧闭着,也没见到有什么人走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