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页

“这牛也有高产的门道?”

“当然,任何技术,你只要研究它,就能取得进步,这边的水稻田多,对耕牛的需要高,对于牛的繁殖的研究,善阳那边早就有一一套技术,引进过来之后,基本适用,现在,大致能够做到让七八成的母牛每年生一胎,以后,还能再进步一些。”

在后世科技发达的时代,养肉牛的话,一年不到就能养成出栏,一号垸田这边养的是耕牛,三年多了,数量才翻一倍,这在孙享福看来,其实不算是什么好成绩。

然而,这个数据,却差点惊掉了长孙无忌的下巴,他此前是户部尚书,主管民生经济,如果大唐的耕牛都能繁殖的这么快,那么,以后整个农业的产出,肯定还能再往上串高一大截,要知道,大唐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分给百姓的田太多,百姓打理不过来,随意的种植,产量才普遍那么低下的,有了耕牛,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至少在最费体力的耕上面,能够帮百姓们节省大量的体力以及耕种时间。要知道,抓准时节抢种,与田地的产出,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八十亩永业田,如果让一个后世的农民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手动耕种的话,他肯定会哭,因为根本种不过来。

第598章 复制和引进

如果说今年初才刚完成的五号垸田,还有着浓浓的建设工地的味道,那么,一号垸田,就是垸田的成熟体。

这里的稻田的平整度,沟渠取水的便捷程度,水车凉棚的架设位置,等等等,全部都处在一种最佳的状态,不过,这个时节,长孙无忌还只能看到一片被收割过的稻谷根桩,还是被鸭子大军搜寻过很多遍的稻谷根桩。

田地里有孩子们放野火的痕迹,这些稻谷根桩都会被他们弄起来烧掉,然后,在腊月最寒冷的时节,农夫们会给这些水稻田耕一遍。

洞庭湖区的冬天,即便是下了小雪,土地也不会像北方一样被冻到耕不动,而且,这边的雪从不会在地上堆积一个冬天,基本最多三五几天就化了,而化雪的时候,去耕田,那些土壤里的虫子,基本就没活路了,只是水源太多,夏天时候的飞蛾蚊虫比北方多,所以,孙享福经常呼吁当地的百姓不要捕杀青蛙,癞蛤蟆,壁虎之类的,以蝗虫,飞蛾,各类田间害虫为食的益虫。

“据说今年下季,你的试验田亩产干稻谷已经达到了九石七,为何没有上报朝廷请功?”看着一片片收割过后的稻田,长孙无忌突然想起这茬,问道。

“这不过是预定目标之内的事情,不算什么功劳,所以,没有报。”

“你不报,你属下的人能甘心?”

“呵呵,如果是一个心中装有名利的人,是耐不下心花几年时间在这里种田的,而能在这里种田的人,大多不会在乎什么官爵俸禄的东西,实现预定目标,把高产作物种出来,会让他们比升官加爵更开心。”

长孙无忌闻言,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你的预定目标是亩产多少?”

“第一期的四年试种结束之后,达到亩产十一石左右。第二期的四年试种结束后,达到亩产十三左右。”

十一石的重量,就是一千三百二十斤,比后世第一期杂交水稻试种出的一千四百斤,少八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