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不是,就是,臣封地里的棉花又让长安的勋贵眼馋了,怕不是明年,跟风种植的权贵大臣会很多,那么,对关中之地的粮食冲击会很大……”
朝廷上最近老是出现这样的新问题,之前几种胡瓜的大卖,已经让勋贵们眼馋了,各家都拼了命的往家里弄种子,挖那些懂得种植的农夫,想来他们明年是不会种粮食的了。
现在,棉花的暴利,又让勋贵们眼馋了,要知道,孙享福种植的棉花可都是在水份充足的河道旁边种植的,虽然不如后世的高产田,但亩产至少也达到了四五百斤,而今年的长安市面上的白叠子虽然降价了很多,但没有去籽的棉花还是能卖到一百文一斤,而一亩地产出的价值达到四五十贯,这是什么概念?可是比种粮食的二十倍收益还多啊!
所以,秦府的棉花制品一开始在市面上售卖,他家的门槛就被人踏破了,不是请求他给自己分些棉花种子,就是请求他给自己派两个会种棉花的农夫,左右不过是些利益上面的事情,却搞的他疲于应付,很显然,找他的这些人明年肯定都不会再种粮食这种收益低下的农作物了。
而要是整个关中没有人种粮食的话,那事情可就大了,要知道,关中的人口是最为密集的地方,光一个长安城内,就有一百多万人口,今年只是因为闹了点小旱灾,关中的粮价就没有像全国其它地区一样降下来,目前每石粮食价格还维持在去年秋收后的价格,大约每石五百文左右的样子,这还是因为亩产八石谷的消息被放出去,还有从世家子那边坑过来的两百多万石粮食陆续运到长安的原因,像江南,荆湖等地,粮食的价格其实只需要两百多文一石了。
要是明年关中的自产粮再大幅减少,那么可想而知,就不是价格的问题了,粮食是百姓的生存保障,缺口太大,会引起国朝不稳的,这就需要朝廷来调控,但是,你让那些地主们再去种植收益低下的粮食,他们同意吗?
第144章 越来越不懂
人心皆逐利,这是李世民不希望看到的,急功近利会出大问题,隋朝就是这么灭亡了,李世民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很忧虑。
有时候他会用一种抱怨的眼光看孙享福,因为是这个小子将这个国家变的越来越难治理了。
有时候,他又很感激孙享福,没有他做的这许多事,那有关中之地多出来的那么多张百姓的笑脸。
密卫前一段时间传过一条消息给他,说是幸福村要进行今年的第二季播种了,周边的百姓,包括长安各大权贵家的佃户全部都争相跑去观摩,人数过万。
主持播种的是孙大力兄弟,他们不仅将守卫撤去,还准备了解渴的茶水,供那些前来观看学习种植技术的百姓们饮用,至于那些没有带干粮的,只需要付两文钱,便可以在幸福村的公舍里买一碗带肉沫的米粥来充饥。
他们并没有像别家一样,将这些发财致富的秘术当成宝贝藏起来,那个叫孙二力的小伙子,还细心的给所有人讲解种瓜物的技巧,临了,还将两种新作物的种子拿出来,分发给百姓,叫他们拿回去种在临近水源的地方,据说这些种子可以种出一种亩产数千斤的大白菜和包心菜,尤其是那大白菜,不怕霜打雪埋,冬日里食用最为脆甜。
不仅如此,由于关中今年小旱,许多需要水份较大的农作物都种不下去了,这两兄弟还呼吁农夫们注意开沟引水,来年有旱情的时候,尽量种植他们今年种植的这几种耐旱作物。
李世民很期待看到关中每年秋收之后就要闲置的土地上能再长点什么出来,是以,对于幸福村一系列动作比较支持。
同样是前几天,关中有十几县都有奏章过来,说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收税,因为水库的原因,各县都有几千到数万亩的田地种植上了金花菜等鱼草,这些草不同于粮食,几乎每天都能收割,朝廷怎么对这种新作物收税?每天派人守在他们的田地里头,看他们卖多少钱的鱼草,然后三十税一?还是统计他们一年卖多少鱼草,按年算,三十税一?反正不管那种方法都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