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页

“邹公说笑了,小子可是吃不下这么多粮食的,只是不知,朝廷为何如此贱价售粮?”王浩缓了缓才继续道。

“还能有什么原因,太多了呗,去年突厥被我大唐打残了,岭南之乱,又不用朝廷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咱大唐总共才多少人口?两百余万户而已,陛下给每户分了八十亩永业田,今年大多数地方都风调雨顺,朝廷并未因战征发,种出来的粮食吃当然吃不完,这也就是今年新稻种还没有铺开,要是明年,一石粮食能卖几十钱算是好的了。”

张公谨越往下说,王浩的脸色越苍白,他并不傻,知道张公谨说的情况应该是真的,朝廷无战事,百姓有闲田,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价格只会一路往下跌。

历史上,贞观四年以后,粮食价格就低到了一个后世王朝不敢想象的地步,斗米三四钱,一石粮食才三四十钱,而且这样的价格还持续了好多年,直到高宗时期,经过了一轮人口的大繁衍,斗米也才升到十几钱的价格。

王浩是聪明人,他只需要稍稍的动一下脑,便看到了未来的大势,可看清了这个大势,却叫他流了一身冷汗,他们世家之所以富贵,不正是因为他们是地主,手上的粮食多么,当粮食贱到一文不值的时候,他们拿什么来控制那些为他们生产的佃户?拿什么来供给那些消耗巨大的读书子弟?这可不是一个好情况。

想到了此节,王浩摸了摸额头上的冷汗道,“不妨告知邹公,小子手上也有一批粮食,不知该如何处置。”

“多少?”

“一百二十万石。”

“嘶。”

张公谨抽了一口凉气,故作诧异的看向王浩道,“王公子囤积这么多的粮食在手上,可是十分不智的。”

“是啊!在下手中原本也有两支船队,可他们却迟迟不来洪州运粮,这才导致了粮草积压此处。”

洪泽湖上的那一支,已经被老夫剿灭了,杭州湾那一支,也被孙正明收编了,能来才怪,张公谨如是想着,脸上却是呵呵笑道,“我水军船只不少,如果王公子有需要,只要给些苦力钱,老夫倒是可以帮王公子将粮食运走。”

“要价几何?”王浩试探性问道。

“公子的粮食可不少,一百二十万石,搬运一趟都不容易,而且沿途需要划桨的船夫下不少力气,拉纤的民夫更是少不得,如果是运到长安,那至少也要五万贯的费用。”

五万贯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从洪州运送到长安,可以说是非常厚道的价格了,但是,这对王浩来说值得吗?他要的并非是钱财或者是粮食,这些东西,王家多的是,他要的是一份经营上面的成绩单,发现事情败露后,他的成绩单已然是好不了了。

而按照张公谨的售价,这些粮食总共才能卖十八万贯,而且,到了长安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卖的出去的,万一明年依旧丰收,粮价再跌,王浩不敢往下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