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页

杨廷和又把目光转向群臣:

“天子垂拱而治,并非是我辈不忠于君,而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天道。天子与士人共天下,乃是洪武宝训,原因就在于,把所有的公事,都放到天子身上,这是不适合的行为。六部、五寺,各司其职,所有人把天子的差事分担下来,由各个衙门完成,天子只需要垂拱而治,这个天下就足以安稳运行。若是天子强行要揽权,把原本属于各位手中的权力收上去,就势必现在一样,一旦天子遭遇不测,整个朝廷就寸步难行。老朽之前,并没有参与左顺门之事,就是觉得,比起争一个礼议名分,我们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应该把它做完。”

他拍了拍掌,几名杨家下人,抱进来许多份文书,给各位大臣散发下去。杨廷和道:“老朽年事已高,已经没有几年可活,但是薪可以尽,火却要传下去。这上面所写,便是老朽这段时间,于家中闭门苦思大明积弊,所想的变革之道,今日拿出来,与诸君共议之。”

严嵩将这文书拿到手里,却见封面上写着“法论”展开内容,首先便是“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天子与士人共之,此即天道……”,他手微微一抖,文书无力的落在地上。

众人快速翻阅着内容,时不时发出阵阵轻微的感叹声,杨廷和在坐上开口道:“之前,我与大都督杨承祖,曾经谈过一次。他虽然是武臣,但是一些事情上的见解,却比文臣还要独到。如其所论,财富掌握在谁的手里,国家就掌握在谁的手中。天子与士人共天下,这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片面的分权,更重要的,是分财富。将杨记商号拆分,由各省官府连同本省商贾及大族共管。罢皇庄,废皇店,裁冗员、冗兵、冗吏,以节约国用。朝政之事,由六部、五寺大小九卿共同推选出阁臣人选,由皇帝从中选择留用。再由阁臣全权施政,所有政令出自内阁不出自大内,若有失当之处,阁臣必受追究。”

他将自己所写的内容一一举出,并逐条分析利害,阐述原由,基本动机,就是通过财权、人权、兵权、法权几方面的拆分,确保从制度上,使皇权再不能干涉臣权,确保了大臣权限的保全。

“我辈读圣贤书,所求者,不是自己荣华富贵,也不是子孙可以坐享其成,而是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春秋之时,亚圣曰:诛毒夫!今日之天下,不应有一尧舜而喜,不应有一桀纣而悲,天子之好恶,不能影响民间,此方为太平盛世。”

杨廷和最后总结道:“我辈在朝,多者数十年,少者三五年,总归是要退归林下的。但是我们如果可以留下一条路,确保后世之人,可以按着这条路走下去,保证我大明万世基业不朽,则日后,必能青史流芳。老朽以为,变法之事最为要紧者,在于一条:大明之事,书生皆可议。前朝曾有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之制,今日,正当复行。若是诸公无异议,老朽准备与诸公前去拜见太后,向她老人家当面陈情,请太后诏准。若是太后不愿答应,我们就一起挂冠而去,这天下,也就随它去吧。”

第一千一百章 树倒

他此时的言语,实际已经等同于逼宫,众大臣面面相觑,但是也没人出来阻止他。严嵩咳嗽两声“元翁,下官认为,此事干系重大,不宜操之过急。万岁一时不能醒转,皇后刚刚生产,这时还是不要打扰太后为好。若是太后凤体有失,我辈于心何安?不如先等候几天,等太后心情平复一些,再行拜见,也不为迟。”

杨廷和扫视了一眼众人,见大臣尽皆不语,大多数显然也是支持这个建议,换句话说,是支持拖一拖再说。毕竟天子能否醒过来,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些东西能否推行下去,取决于天子到底是谁,如果真的走到婴儿继位的层面,那么就只能按着杨廷和的规划,才能走下去了。

他点点头“惟中所言极是,既然如此,列位各自回衙,安心理事。克正,你留一下,有两件事,要交给你去办。”

三日之后,武定侯府外,一群刑部的捕快与武定侯府的家将,形成了对峙。新任刑部捕头神眼纪丰年,手紧紧握在刀柄上,两眼盯着面前的家将头领“我奉刑部尚书手令,请武定侯过衙议事,尔等区区家仆胆敢阻拦,难道目无王法了么?”

“混帐!过衙议事,哪用的着这种场面,你们这分明就是来捉人的。我们侯爷是与国同休的勋臣,祖上是开国功勋。你们没看过明英烈么?一箭射死陈友谅的郭将军,就是我家先祖。你们算什么东西,也配来拿他老!”

“配不配,不是你个家仆可以决定的,刑部签发的捕票在此,你们难道还想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