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页

可以说,白波谷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水淹没。

这也是为什么,徐晃敢于绕过管亥的军令,擅自行动了。如果他先去找到管亥,说服他相信自己的猜测。

然后管亥在下达命令,转移军中粮草。这么看来,虽然好似非常简单,却也至少要白白浪费一个时辰的时间。

几万人的大寨,非常庞大。徐晃现在正带着一些士卒,巡视到了营寨的最外面。

纵然他此时前去寻找管亥,也会耽误一些时间。最浪费时间的,并不是寻找管亥,而是说服他转移粮草。

管亥没有在白波谷生活过,并不了解汾水的状况。

再加上这件事情,只是徐晃的猜测。想要仅凭猜测,说服一向与他没有什么交情的管亥,无疑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毕竟,大军刚刚安营扎寨完毕,此时再妄动,很容易引起士卒们的不满。

所以,徐晃干脆先斩后奏。一边直接鼓动一些人,前去转移粮草;一边派人向管亥汇报这里的状况。

等到管亥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哪怕心中不愿,也会配合徐晃完成这次转移。毕竟,军中无戏言,朝令夕改乃是大忌。

当然了,徐晃如此行事,也是有着非常大的风险。事情果真如他所料,被敌军水淹白波谷尚好,若是这件事情没有发生。那么徐晃的下场,绝对不会很好。

擅自调兵,蛊惑军心,每一条都是死罪!

徐晃是个有决断,有担当的人,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敢于如此行事。换成其他人,哪怕有徐晃这样的猜测,也不见得敢如此行事。

正在此时,杨奉带着一些人,来到了徐晃面前,脸色疑惑地问道:“公明,士卒们奔袭一日,早已疲惫不堪。”

“如今刚刚安营扎寨完毕,你带着这些士卒,急冲冲的想去干嘛?”

徐晃见到杨奉,顿时大喜过望。若是能够得到杨奉的支持,就不需要等管亥的将令了。只需杨奉一声令下,一万白波军都会听从他的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