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曾观侯爷在南阳的土地改制,和风细雨,一点波澜都没兴起,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几近于零,侯爷何不借鉴南阳之策呢?”
黄宗羲侃侃而谈,直让林纯鸿刮目相看!黄宗羲逻辑严密,从提出论点,到论据论证,然后提出解决措施,一气呵成,稍稍整理一番,就是一篇犀利的政论文。
儒生从思辩学中吸取营养,其威力可见一斑!不过,黄宗羲到底还未脱离一般儒生夸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并不难驳。
林纯鸿辩道:“江南的粮食早已不够,每年需从湖广调拨五百多万石粮食,只要湖广不出问题,江南的粮食市场就稳如泰山。江南的粮价,南雷先生不必担心。至于工坊及钱庄受到冲击,也不必担心。江南的工坊多如牛毛,受到冲击者少之又少,不到百分之一,也不必担心。至于钱庄,邦泰、源丰的份额在九成五以上,只要这两家不出问题,就无碍。”
“这……”
黄宗羲有点瞠目结舌。
林纯鸿继续说道:“再说,事易时移,南阳当初被贼寇荼毒,人口锐减三成,半数以上地主丧身,南阳的土地政策自然容易推行,采取缓和的手段效果更好……”
“还有……当初推行土地政策时,本候心里也没底,只得慎之又慎。现在,有了湖广、河南的经验摆在这里,底气更足。”
黄宗羲心里暗道:恐怕不是因为心里没底,而是因为荆州当初实力还不强,不敢搞得过于激烈!
这句话没有明说的必要,黄宗羲细思片刻,拱手道:“侯爷说得有理,让不才受教了。”
……
两人闲聊片刻,话题又转向了瞿式耜、张溥等人在虎丘大造声势,成立虎丘书堂一事。
瞿式耜、张溥的宣传词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学习经世济用之道。明眼人一眼就看出,瞿式耜、张溥有意将东林、复社的势力延伸至县太爷、县丞、主簿以下,与荆州抢夺司法、侦缉、税务等等实务权力。
黄宗羲担心林纯鸿又与东林、复社起冲突,遂问林纯鸿对虎丘书堂的看法。
林纯鸿大笑道:“江南的规矩是本候定的,只要大家按规矩行事,本候为何要反对?不仅不反对,本候还会竭力支持。还请南雷先生帮本候带句话,若是虎丘书堂先生不够,本候可派遣先生。”
黄宗羲心里高兴,感叹道:“侯爷胸襟,世人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