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额外的结构强度,汉娜沙恩级战列舰完工后,甚至将该舰的装甲也进行了一体化。除了增强了整体的防御强度外,由此带来的另一个意外的好处就是,这些和舰身融为一体后的装甲,尤其是水下的tds防雷设计部份,也大量分担了全舰结构承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有已经“减细减轻”过的舰身龙骨,反而显得有“过粗”的嫌疑了。
一体化技术导致军舰在承重结构上大量的减重,用于动力系统时,使用“管道一体”化,更可以让锅炉管道承受更大的蒸汽压力——而蒸汽管道的问题,历史上一直是困扰德国海军的大难题。由于蒸汽压力过高,德国战舰在高速行驶时,蒸汽管道炸裂的问题一直困扰到战争结束。
加上林汉和汉娜花费了大量的信仰之力用于金属材料配方的研制,导致德国在锅炉制造技术方面后来居上,现在反而是世界第一甚至比英美先进一代有余,只要用更少的锅炉就能产生更大的动力。
舰魂这种不科学的存在出现后,对造舰上带来的革命还远不止于此。
在原位面,德国的大型火炮制造技术,其实很不乍样。原卑斯麦号战列舰380毫米主炮单根炮管的重量是111吨,而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406毫米主炮炮管的重量却只有105吨,双方在治金技术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而这个位面,由于舰魂的出现,由于在1929年后得到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德国国内治金技术和英美的差距被拉平到同一起跑线上,加上林汉和汉娜的“微观”魔改能力,两艘沙恩级的主炮炮管单根重量只有103吨,而威力还犹有过之。
此外还有两点,在计算机运用到舰体力学的设计之前,全世界军舰的船型设计,都只能通过巨型水池进行试验,全世界的船舶设计大师用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经验,逐渐地摸索出了不同吨位,不同速度要求下最佳的船型设计。但这摸索出来的“最佳”,和实际中的“最佳答案”,还是有一些细微的误差。
而汉娜和林汉这样存在的出现,最大的益处就是德国海军在设计舰船体型时,从开始就能拿出最接近完美“答案”的设计。
四万吨的沙恩级战列舰,进行海试测试时,由舰长操纵,通常只能跑出31节的极速,但是有汉娜在这过程中暗中“修正”和引导航线,却经常能跑出三十二节三十三节甚至三十四节的极速。倒不是汉娜增强了舰体的动力,而是她很好地利用了“洋流”进行增速。
海水是流动的,不同区域的洋流流动的速度都不同。身为舰魂的存在,拥有强大的感知力,汉娜和林汉都可以轻易感知身体周围数百公里内洋流的流动状况。她向舰长建议修正军舰行驶的航线,最大限度地利用洋流带来的增速,对航行的“经济性”和取得最大航速都极有好处。
所以沙恩级战列舰服役后,不光是自己,就连随他出行的其余德国战舰,每次出航后回归时,舰长都意外地发现军舰的燃料消耗比预计中要少很多。而对于长时间在海上进行袭击作战的德国舰队来说,这一点犹为重要。
而在关于两艘沙恩级战列舰具体性能数据的保密工作上,汉娜听从林汉的建议,在保密工作上决定反其道而行。
对于沙恩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数据,她除了公布会让人一看就明白有问题的缩水的吨位数据外,其他方面大致的数据,故意地没有严格保密,反而稍作修改后有意地对外公开。
英国间谍在刺探情报时,总是很容易地得到该舰的装甲厚度这一重要的数据。在得到这些数字的同时,他们还会得到一个讯息:这是官方上级要求我们对外这么说的。而他们通过“内部渠道”得到“德国战列舰”的装甲厚度的数据,和通过其他手段得到的数据一对比,却总是发现惊人地接近。
这时,英国人的情报部门就面临着一个头痛的问题了:四万吨级的沙恩级战列舰,要达到如此装甲厚度,根本不可能还拥有如此的火力和如此的速度。
这些数据明显有问题。
情报可能有误,但“常识”和“知识”是不会有误的。所以英国海军上下经过一番分析后,普遍都认为德国人是在数据宣传上造了假,沙恩级只是战巡而不是战列舰,“高速战列舰”之说,完全都是“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