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舰队中“人形雷达”指引下,这次拦截行动非常地顺利。下午两点半,位于后方大舰队中旗舰伊利莎白女王号上的司令官菲利普斯中将,接到了高速舰队指挥官,同时也是胡德号舰长霍兰中将的回电:派出的八架搜索的飞机全部失去联系,在失联前最后得到的讯息是他们遭受了德国舰载战斗机的拦截。
十一月三十日这天,德国人这次拦截行动,导致英国舰队无法确认德国舰队的具体位置,追击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在当日放弃了冒险出动箭鱼攻击机攻击德国舰队的想法。
普利普斯中将决定再等一两天,由各方的情报显示,这支德国舰队进入挪威海后,其“自持力”也已到了极限,不可能再长时间地在挪威海上兜圈子玩游击战。只要他们还想突入北海“回家”,皇家海军有得是机会在半途拦住他们,而已经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远程改装的皇家空军,到时候也可以派出远程轰炸机进行空中支援。
关于德国人为何能如此精确地找到侦察的飞机,英国人的普遍看法是他们装备了新型的“雷达”。
因为在中国战场遭遇了“看不见的监视整个战场的眼睛”,英国比历史上更加重视雷达的开发。早在1939年开战前,就尝试着将新研制的雷达安装在军舰上进行试验。在追击德国袭击舰队的过程中,高速舰队中有一艘轻巡洋舰上就安装了新式的雷达系统。
该系统能保证英国海军在深夜里也能发现四十公里内的敌方舰只。只是运气不佳的是,早期的雷达很不稳定而且极脆弱,高速舰队中唯一的一座雷达,因为北大西洋恶劣的气候,在三天前就损坏了,至今仍未修复。
当时四点四十分,太阳还未完全下山时,挪威海上的能见度,就已低得和夜晚差不多。这时高速舰队中的格拉斯哥号轻巡洋舰舰长霍克给胡德号的舰长兼敌前总指挥霍兰中将发来通讯电报,建议高速舰队减慢速度,以待后方的主力舰队跟近,会合。
霍克舰长的理由是:由于速度的差别,高速舰队现在和主力舰队的距离已拉大到足足有一百六十公里的距离了。如果照目前的状况持续下去,到明天天亮,这个距离甚至会拉大到两百公里以上,一旦遭遇德国袭击舰队主力,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霍克舰长更担心的,却是德国舰队的雷达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夜战威胁。参加中国干涉战争,亲身体会过“看不见的,监视整个战场”的“眼睛”的厉害,霍克舰长最担心的,就是一旦德国人将雷达技术运用在夜间海战上,那绝对是缺少夜间炮战能力的皇家海军的噩梦。
霍克舰长的建议却被上级一口否定,并被视为杞人忧天。因为在胡德号舰长霍兰中将看来,德国袭击舰队虽然强大,但只是建立在两艘四万吨级别的战列舰主炮的强大上,至于其他的舰只,在他看来全部不足为惧,尤其是在夜战中。
皇家海军此次追猎袭击舰队的高速战舰,除了三艘主力战巡,一艘航母外,身边足足跟了十九条巡洋舰。其中重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十三艘。白天进行炮战时,会忌惮对手十六英寸巨炮的威力,但一旦进入夜间作战,舰炮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夜色的掩护下,正是雷击部队的大显身手的时刻。夜战,反而是皇家海军最想要的。
此次围歼德国的袭击舰队,所以缺少驱逐舰,主要是现在的英国航运正被德国潜艇弄得焦头烂额,所有的驱逐舰几乎都被派出去执行为运输舰护航的任务了,本土内的驱逐舰极少。少数参加搜索任务的驱逐舰,在前期的作战中,不是被对手的航母上的舰载机击沉,就是因为航程有限,在这种长时间,长距离的“捉迷藏”游戏中,因为缺油而被迫退出。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德国人开发出了夜间炮战的技术,而玩夜间雷击,高速舰队这儿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德国袭击舰队中,主力战列舰两艘,航母两艘,前者在夜战中战力大减,后者纯为摆设。至于其他七艘战舰,德意志号也只是一艘万吨级的袖珍战列舰,两艘重巡就足以和其抗衡,至于其余的六艘轻巡,皆是清一色的防空型轻巡,拥有雷击能力,但和皇家海军这边的十三艘轻巡相比,数量上足足差了一半还要多。
仗着巡洋舰数量上的巨大优势,别说是夜战,就算是白天的遭遇战,霍兰中将认为自己的舰队也有资格和德舰一战。大量巡洋舰上的主炮虽然无法直接摧毁德国主力舰,但一拥而上,上面的轻型火炮足以将对手的甲板“洗”一遍,毁灭上面全部外置的辅助设备,然后再进行雷击作战摧毁对手。
蚂蚁咬大象,一样可以啃死对手。
无论对手是强大还是弱小,自纳尔逊时代起,见敌即击就已是皇家海军的光荣传统,是早已烙进皇家海军骨子里的军魂。霍克舰长的建议,好听点说是等待和主力舰队的会合,难听点,那就是放弃追击,放任这支嚣张的德国海盗逃走。过去的半个月里,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被这支德国袭击舰队耍得团团转,整个帝国的眼睛都盯在这里,霍克舰长的建议哪怕再正确,无论是霍兰舰长还是菲利普斯司令官,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答应他。
当晚,太阳落山后,高速舰队继续开足马力追击对手,到午夜十二点过后,其和主力舰队距离,已拉远到二百公里以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距离还在不断地加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