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旬,沈舟派出去的十五人回来了。
这几个月的奔波,让他们成熟内敛了不少。
对于可用之人,沈舟一向不会吝啬。
这些人,他算是养成了。
将他们口述之事全部记录成册后,沈舟花了两天时间整理。
又找人过来细细询问,敲打其中的细节。
毕竟时间过得太久,又是口述之事,记忆方面,难免会有些错乱或遗失。
沈舟循循善诱,顺着他们说的话帮他们回忆。
等事情全部了解清楚后,开始写奏折。
哪些人目前能用,哪些人需要提防,哪些人可用却不可信,沈舟细细列了几个表格。
顺道把百姓们对这些人的评论也写了上去。
表格里的内容沈舟写了很多。
相反,奏折里写的文字,反而很少。
等弄完这些,又是两天过去。
如今朝堂里水面平静,众人各司其职。
倒是成了大乾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观。
但朝上有人意见不合的时候,该站出来反驳的,还是会站出来。
因为李玉山闹出来的事,皇上不仅当着众人在朝上说了一遍自己不喜之事。
又在年前处理了几个恩怨过深,私下闹来闹去的官员,直接把他们贬到了京城之外,一人一处地方,隔得老远。
这下子好,谁也弄不了谁,说不准,这辈子也不会再有机会相见了。
因着这事,众人心里也有了数。
不管朝上如何吵,如何闹,这些朝上的恩怨,也不会放到朝下来解决。
这可就方便沈舟了。
不过短短两个多月,就喜提了反驳大师名号。
别人反驳也就算了,这人反驳,还当场给出修改方向。
最气人的是,改了之后,确实比之前提议的点子要好一些。
好在皇上还是是非分明,也不是时时都反驳他们的提议。
日子算是还能过下去。
虽然但是,皇上同意他们提议的时候,沈舟都没有站出来反驳过
这事经不得细想,众人只当一切都是上天注定。
把户部的事处理完后,沈舟便带着这些天准备的东西去了乾清宫。
对于沈舟的到来,刘詹也是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