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后方(七)

“熊委员,这是……”罐头厂负责人马文昌疑惑地看了过去。

熊泽谦笑了笑,转身对身旁一个三十余岁的瘦小男子说道:“许工,你给他说说。”

被称作“许工”的男子朝马文昌点了点头,却没说话,而是从工具袋里摸出一把起子,蹲在一个木箱前。

他名叫许忠,原是大明铁匠出身,后来经过一番系统培训,以及多年的磨炼,如今已成为新华特种金属工厂的技术骨干。

“熊委员,你放心,这次带来的样品比前几次改进了许多,应该可以投入使用。”许忠说着,从撬开的木箱里取出一个银光闪闪的铁皮小罐。

“这是给我们送来的新罐头包装材料?”马文昌立刻反应过来,伸手接过来仔细端详,“这是铁皮做的?沾了熟肉和水怕是要起锈吧?”

他用手指轻轻敲击了几下铁皮小罐,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可不是普通铁皮。”许忠笑了,“嗯,准确地说,这罐子是由镀锡薄钢板压铸而成的。”

“镀锡薄钢板?”马文昌疑惑地伸手摸了一圈罐子内沿,感觉光滑而平顺,好像是跟普通铁皮截然不同。

“没错,就是镀锡薄钢板。”许忠伸手指了指罐子内沿,“你看,里面镀了一层锡,可以有效隔绝铁与空气、水分的接触。而铁之所以会起锈,乃是与空气中的‘精气(即氧气)’结合之故。锡层则犹如一道屏障,阻隔此过程,防止金属表面起锈。”

他顿了顿,抬头看了一眼马文昌:“稍懂些化学知识,便知此间情形,马厂长自是明白,我便不做过多赘述。”

“这铁皮,哦,不是,镀锡铁罐拿来做罐头包装材料,怕是成本要远高于陶罐和玻璃吧。”马文昌直点要害。

“若是一年前嘛,那成本确实高得吓人。”许忠笑了笑,“随便一个镀锡罐头盒的价值,怕是要抵几十个玻璃罐。不过,现在我们已经通过‘热浸镀锡法’实现了镀锡钢板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成本已经大大降低。”

“当然,比起你们罐头厂目前所用的罐装材料,它的成本依旧会略高一点,但是它的应用却能大大增强罐头的运输和保存效率,更不会因为碰撞晃动而出现破损和逸漏现象,绝对是远洋商船和战场补给所需罐头的最佳包装材料。”

镀锡铁板,即马口铁,技术最早起源于14世纪中后期的波西米亚。

当时那里有丰富的铁矿和锡矿,许多工匠便将锻打成型的薄铁板(黑铁皮)浸入熔化的锡液中,手工蘸取镀上一层锡。

最初的生产完全是纯手工作业,成本高得惊人,只有大贵族和大商人才能消费得起这种金属制品,将其当做与金、银器具之类的奢侈品。

有鉴于陶罐制造的罐头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碰撞或者剧烈摇动而使得罐体破碎和逸漏现象,造成罐头无法使用而白白浪费,新华科工部和金属材料研究所在穿越众的提点下,早在数年前就开始研究镀锡铁皮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为此,新华还通过西属美洲走私伙伴阿拉莫伯家族(秘鲁总督区)和加尔萨家族(新西班牙总督区)从欧洲本土以极高待遇引进了几名马口铁制造工匠。

在堆砌了大量资源的情况下,马口铁很快便复制生产出来。

不过,这种生产方法不仅产量极低,而且成本高昂,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商业利用。

于是,科工部和金属材料研究所便开始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和试验新的制造工艺,以期生产出成本更为低廉的镀锡铁板。

不过,当时对镀锡铁板的需求性并不是很急迫,许多罐头、食品包装依旧沿用陶罐或者玻璃,导致投入的资金和人员并不多,使得研究进度也并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