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后方(四)

1642年9月10日,永宁湾,浔阳县(今加州圣克拉拉市)。

截止到六月底,整个永宁湾(今旧金山湾)拓殖区人口一万八千六百余(不含地方土著),辖下设立三县:渝州县(今旧金山)、永宁县(今奥克兰)、浔阳县,以及长安(今萨克拉门托)、太原(今斯托克顿)两个拓殖分区。

经过数年艰辛开拓,垦殖耕地已逾二十八万亩(超过半数为近三年垦殖),主要种植小麦、土豆、玉米等作物。

该地的生活虽然说不上富裕,但移民们在这片新土地上却基本上实现了吃饱肚子的愿望,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新华与西班牙的战事骤起,这片宁静的拓殖区随即便被赋予了新的战略使命。

永宁湾被定为前线重要的后勤物资中转基地,不仅要就近承担部分军粮供应,更是被征调了一千二百余名训练有素的民兵,随同新华陆军远赴墨西哥参战。

未多久,拓殖区政府又应军部要求,向周边归附的土著部落征召了八百余印第安战士,作为辅助兵力增援前线。

战事一起,拓殖区的平静生活立时被打破。

首当其冲的是物价飞涨,糖、面粉、香料、肉制品、罐头、酒水等日常消费品,以及五金器具等生产资料价格也普遍上扬。

尽管官府对关系民生的基本物资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但市面上仍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物资供应短缺,尤其是永宁湾这种远离新华本部的拓殖区,居民们不得不凭票购买米面油盐等必需品。

所幸的是,当地的粮食供应尚算充足,土豆和玉米都能管够。

除此之外,最受影响的方面,便是劳动力的短缺。

虽然对于三十多万人口的新华而言,先后动员兵力近万人(包括海陆军、民兵、土著仆从),并不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但对于仅一万八千人口的永宁湾拓殖区来说,抽调了一千二百民兵和八百多当地土著精壮,还是对当地有不小的冲击。

更不要说,作为战争后勤中转基地,为了完成大量物资的装卸、储存和转运,还占用了相当多的人口。

可以说,为了这场正在进行的战争,永宁湾拓殖区有超过三成的人力被额外“占用”了。

今年六月冬小麦和土豆收获时节,拓殖区几乎动用了全部可用人力,就连政府公员、军队士兵都挽起袖子下地抢收。

从本土引进的三十余台新式的马拉收割机也全部投入使用,方才勉强完成夏收。

而秋收将至,十余万亩玉米和大豆又待收获,劳动力短缺的阴影再次笼罩整个拓殖区。

不过,这个时候,新的一季移民到来了。

为缓解该地区的劳动力紧缺,移民拓殖部特地向永宁湾输送了四千五百余名来自大明、朝鲜、日本的移民。

这些新移民除部分补充三县劳力外,多数被安置于长安、太原两个拓殖分区,既为扩大粮食种植,也肩负试种棉花的使命,为新华棉纺织业的发展做长期谋划。

咸平乡(今加州圣何塞市)的清晨是被鸡鸣和出工的钟声一同唤醒的。

王土根站在新分得的木屋门口,深深吸了一口气。

空气里是潮湿的泥土味、远处海湾的咸腥,还有一种他从未闻过的、清甜中带着些焦糊的粮食香气。

老移民说那是玉米秆被晨露打湿后又经日头一晒的味道,是这片名为新洲大陆独有的味道。

他来到这里经有二十五天了。

三百多个从登州漂洋过海来的山东同乡和朝鲜人,像一把沙子,被撒进了这浔阳县的咸平乡。

一路上的艰辛难以言说,窝在底舱熬过惊涛骇浪,踏上这片传说中的新洲大陆时,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里除了抵达彼岸的恍惚,更多的是对未来茫然和期许,以及一丝隐隐的恐惧。

他们被告知,这里是“朝廷”新辟的疆土,地广人稀,来了就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

饭,确实是有的,而且还是一日三餐,管饱。

早上是稠厚的玉米粥和煮土豆块,午晚两餐必有烤土豆或蒸土豆,间或还能吃到白面馒头和鱼干,甚至偶尔有几片咸肉。

这光景,比起山东老家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惨状,已是梦中都不敢想的天堂。

衣服,也有。

土根摸了摸身上那件略显宽大、但厚实耐磨的靛蓝色帆布工装,这是在防疫营地里由官府免费发的,每人两套,还配了一双结实的劳保鞋。

至于以前的破袄烂裤?

在他被赶到清洗池里消毒清洁时,整个人就被扒了个干净,连脑门都被剃了个秃瓢,身上那套旧衣服也被收走,然后一把火烧了,再深埋于坑中。

据说,官府是为了防止他们会携带疫病入境,传染给当地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