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江南的优势

“我要立刻组织工程营建房,免得雇工们冬天没地方住。”

苏松新区的筹建,皇帝虽然没有出一两银子,却把从楚藩获得的资金,却有一半投入新区。

如今确定的就有三百万两,能够很轻松地把二十万两银子拿出来。

不过二十万两银子,那是一百六十万亩的赋税,寇慎显然不可能把这么大的地方划给吴淞区。

他和苏州府官员商议后,最终给吴淞区分出了含有四十万亩耕地的土地,大约是嘉定县的一半面积。

这些耕地都会被置换成官田,和附近荒地、滩涂一起,划拨给新组建的吴淞区。

顾炎武当场就交了五万两银子,作为这四十万亩耕地的赋税。之后他还会向这些土地征粮食,作为工程营和雇工协会的食物来源。

而且还要配合四海粮行的统购统销,掌控新区的粮食行业。

然后,他又如法炮制,和松江府商定了宝山区、上海区的范围。松江府虽然还没有强行收回官田,但是在划拨土地的时候反而更容易些。

因为上海区是允许有私田的,宝山区如今又大多是荒地。

三个地方加在一起,最终拥有了百万亩土地。吴淞江和黄浦江的下游,都被纳入新区。

顾炎武很快选定地点,安排工程营建设港口码头,为雇工建造居住地。

居住的房屋,自然按京城规划的社区建造,各种建筑材料,已经从京城等地运了过来。

加入工程营的雇工在知道建造的社区以后会分配给自己后,极为热情地展开建设。新区在尚未正式成立的情况下,已经热火朝天地建了起来。

很多工人都发挥聪明才智,在三结合集议会上提出各种建议。一个苏州的泥瓦匠,便提出可以请香山帮来建设:

“香山帮是蒯鲁班传下来的,他们世居香山,还有后人存在。”

“香山帮擅长营造,当年建造京城和皇宫,就有他们参与。”

“若是请来他们营建新区,一定能把新区建造得更好看。”

蒯祥蒯鲁班,不但是承天门的营建者,还可以说是苏式建筑的鼻祖。苏州这边有蒯氏族人,还有很多工匠向蒯家学艺,组成了所谓的香山帮。

顾炎武在京城和吕祥等人有交情,自然是知道大明工匠对蒯祥的推崇,还随他们去过鲁班庙,拜祭过这位陪祀鲁班的大匠。

听到蒯祥后人组成了香山帮,顿时欣喜地道:

“我在京城还听说过蒯侍郎胡同,没想到他在苏州还有后人。”

“他们在江南营造房舍数百年,定然是有本事的。”

“可以把他们请来,把京城传来的社区图样,改造得更有苏州韵味。”

对京城的建筑顾炎武说不上不喜欢,但是家乡的建筑显然更让他觉得亲近。

更何况苏州和京城的气候水土还不一样,必须要有精通营建的本地人。

所以顾炎武很快决定,要把香山帮请过来,打造一个美丽漂亮的苏松新区。

香山帮的泥瓦匠也有加入雇工协会的,很快他们就带着顾炎武的邀请去吴县请人。

蒯祥的后人在得知有机会主持苏松新区后,顿时率领整个香山帮赶了过来。

对他们这些工匠来说,有机会主持一个城市的建造是很难得的。蒯祥之所以留下大名,不就是因为建造皇宫、参加京城设计。

更何况苏松新区是皇帝下令设立的,蒯祥也是被当今皇帝抬进了鲁班庙,后代还被册封了世袭爵士身份。

在知道能为皇帝效力后,他们义不容辞,纷纷前来新区。

这些专业的匠人加入后,新区建造的速度,又加快了一截,并且规划得更加合理。

顾炎武也很快察觉到江南的优势,那就是不用考虑结冰,冬天也能用水泥建设:

“放在京城,现在都开始结冰了吧?打地基什么的已经不能用水泥。”

“但是江南这边结冰晚,而且时间很短。相比京城来说,几乎称得上全年都能建设。”

“这在江南建造新城要更容易,远比北方简单。”

北方的建筑,需要考虑防寒保温。水泥在冬天结冰的问题,现在文思院都没解决。

但在江南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一点,即使冬天也能施工建设。

这让顾炎武发现了江南的优势,也认识到皇帝为何要在苏松设立新区,作为内廷的立足点:

“江南的确是好地方,冬天不影响施工,夏天也不会太热。”

“这不但在农业上有利,工业上也是优点。”

江南一年两熟的优势,让它在唐宋得到开发后,很快成为粮食中心,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即使后来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中心也没有转向北方,而是转到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