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比马小琳和胡青兰,那种奉献精神来讲,
赵秋燕之所以要报考长庆石油学校,只是为了走出农村而已。
正在这个时候,长庆石油学校的校长,从门口走了进来,
他在欢迎这一批新生的同时,也告诉大家石油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一千多年前,《汉书·地理志》记有“高奴有洧水可燃”;
九百多年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
“鄜、延境内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石油”一词由此而来。
二十世纪初,美国人先后两次,前来勘探和开采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次次铩羽而归。
世界不再相信,这里有足够的石油,
可是,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的期待,仍然坚定而执着。
1944年,石油地质学家,孙建初一语惊世,认为陕甘宁盆地里“极有产油之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不断把目光,投向这里,
他撰文指出:
“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最大。”
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意义上的石油人,来到了这里,数次开展石油地质普查,与区域综合勘探,
但是,都没有发现工业性油流。
上世纪60年代,中央和主席提出,“三线”建设大战略,
中国人将目光,再一次聚焦西部的石油。
从此,“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心声,久久激荡鄂尔多斯盆地,
亿万年沉睡的油气宝藏,逐渐被唤醒。
甘肃庆阳,陇东一带,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发祥地,是长庆油田的起点。
长庆油田的崛起之路,就起始于这里的一座,名叫长庆桥的小镇,
长庆之名,也由此得来。
1970年9月26日,地处庆城大油田,核心地区的庆1井放喷,
当日,产油36.3吨。
长庆,出油了!
长庆油田开发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油气藏属于世界级难题,
其含油气层位岩石的致密程度,被称为滴水不进的“磨刀石”。
长庆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油气资源,从“磨刀石”里“挤”出来。
但是,长庆人本着“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拉开了规模空前的石油会战。
“井井有油、井井不流”怎么办?
攻坚啃硬,搞压裂!
钻井、井下、采油、油建、筑路“五路会战”吹响号角,马岭油田、红井子油田、长输管道“三大战役”奏响战歌……
一大批长庆人,投身火热的会战大场面,
一次次,向地层发起挑战。
只见,当在场的所有人,听完了校长的讲述之后,
大家都听得热血沸腾,更是坚定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奉献终生的信念。
就这样,当赵秋燕来到长庆石油学校,开始学习之后,
她每天如饥似渴,努力学习着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早上,赵秋燕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里面,
而且,坐在第一排,距离讲台和老师最近的位置。
即使,中午吃了饭,午休的时间,赵秋燕也要抓住,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努力学习。
晚上,下了晚自习,赵秋燕更是待在宿舍楼里面,借助着楼道的灯光,努力学习钻研着钻井知识。
因为,赵秋燕高考补习了两年,所以,相比同龄人来说,她岁数能大大家几岁。
再加上,赵秋燕是女孩,她觉得,如果将来自己工作了之后,作为一个女人,要想在油田建设当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的话,必须比男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赵秋燕严格的要求着自己,努力学习着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赵秋燕也期待着,能去钻井现场,实习。
……
终于,在开学一个学期之后,赵秋燕和所有同学们,等来了第一节,现场实习课。
再去上实习课的时候,赵秋燕将那几本钻井书,牢牢的攥在手里面,
她要在现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掌握那些钻井知识。
由于,长庆石油学校地处陇东,所以周围就有现场作业的钻井队。
而这次的实习课老师,更是带领着整个钻井班的同学,直接来到了附近的一个正在施工的钻井队。
只见,当大卡车在那个钻井队门口停下来之后,
赵秋燕看着眼前高耸入云的钻井架,以及钻机轰鸣的声音,
她感觉到的,更多是内心的震撼。
与此同时,当赵秋燕看到那些满身沾满了原油污垢的石油工人的时候,
她更是感觉到了,石油工人的伟大。
虽然,石油工人在钻井井场上很渺小,
但是,他们的付出绝对是值得称赞的。
当赵秋燕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了眼前的钻井进场之后,
赵秋燕看到,眼前的钻井队里面,工作的大部分都是男人,
而女人则寥寥无几。
情不自禁的,赵秋燕便扪心自问:
自己将来,从长庆石油学校毕业之后,来到钻井队工作,到底能干什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