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博弈(一).

摄政大明 虫豸 3464 字 2024-05-18

“看来,针对今日的局势变化,德庆皇帝同样是蓄谋已久了,如今的沉默或许只是为了蓄力等待时机罢了,等到他终于表明态度之际,恐怕庙堂局势又会发生大变……”

想到这里,赵俊臣已是将打探德庆皇帝的计划看作是自己接下来的首要任务。

毕竟,德庆皇帝的态度对赵俊臣的计划影响太大了。

不过,既然是无法猜透德庆皇帝的心意,赵俊臣也就没有强求,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另一边的太子朱和堉,暗暗考虑着“太子党”众人的想法。

此时,太子朱和堉同样是静静站在那里,并没有表明态度。

但“太子党”众人的陆续发言,却已是表明了“太子党”的立场,那就是全力向德庆皇帝靠拢、支持德庆皇帝的计划。

虽然,“太子党”如今恐怕并不知道德庆皇帝的具体计划究竟是什么。

不过,“太子党”的表现看似盲目,实则是一招妙棋!毕竟太子朱和堉如今最大的危机就是他已是渐渐失去了德庆皇帝的信任与支持,而“太子党”如今全力支持德庆皇帝的举动,既是可以挽回德庆皇帝对太子朱和堉的信任,也可以增强德庆皇帝的权势,让德庆皇帝可以更好的庇护太子朱和堉,还可以趁机重振“太子党”的声势,让朝中各派系见识到“太子党”的影响力。

“就凭‘太子党’众人的秉性,恐怕是想不到这种计划的,他们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甚深,一向是以卖直沽名为乐,这般全无保留的向德庆皇帝靠拢的计划,应该是出自于赵山才的手笔了。”赵俊臣皱眉想道。

“太子党”有了赵山才的辅佐之后,却是比以前难对付了。

而就在赵俊臣打量着太子朱和堉的时候,朱和堉也正在暗暗回想着前一天晚上赵山才对自己的建议。

“殿下,到了明日早朝上,咱们当以两个原则为先!一是全力支持陛下的立场,二是极力将庙堂局势进一步搅混!”

……

……

……

……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将所有的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臣权遭到了极大的削弱、皇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那个时期,皇权达到了巅峰,臣权也随之跌落到了低谷,臣权完全无法与皇权相抗衡,皇帝对朝廷大臣们有着生杀予夺之权,哪怕是资历深厚、德高望重的一品大员,朱元璋也是说杀就杀了,百官完全没有反抗之力!

然而,正所谓“百官代天子牧民”,臣子们虽然会与皇帝争夺权势与利益,但也同样会为皇帝分担压力与工作,乃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朱元璋严力打压臣权的结果就是,臣子们完全失去了自主之权,所有事情都需要皇帝来做主,于是皇帝所面临的压力与工作量自然是骤然增加了数十倍!

可惜,大明江山疆域广阔,政务何其之多?若是每件政务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恐怕明朝的皇帝们全都要活活累死了,也并非是每位皇帝都像是明太祖朱元璋或者崇祯皇帝那样勤政爱民、精力充沛。

事实上,哪怕是朱元璋,也完全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与工作量,曾写诗抱怨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午犹披被。”

所以,皇权大幅提升的后果之一,就是皇帝成为了天底下最为幸苦劳累的工作。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草根,机敏睿智、果断坚毅、精力充沛,尚且无法承受这样的幸苦,更何况那些锦衣玉食、娇生惯养、完全受不了幸苦的后世皇帝?

于是,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很快就承受不住了,于是他设立了文渊阁,建立了内阁制度,要求内阁辅臣们帮着皇帝研究奏章,并且批上自己的意见,也就是所谓的“票拟”,这样皇帝的工作就轻松多了,不必再仔细的研究与调查,只需大致看一眼内阁辅臣们的意见,然后再决定同意与否,这就是所谓的“批红”。

在那个时候,内阁依然是权柄不彰,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罢了,内阁的诸般事务也需要与皇帝商议,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但随着明朝皇帝们愈来愈依赖于内阁的票拟之后,内阁自然是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机构,权柄也就越来越重了,到明世宗中叶,内阁的地位越来越高,已是可以压制六部。

而内阁能够成为真正的朝廷核心,还因为明英宗的一道旨意,大意就是“从今往后,皇帝不再到文渊阁与内阁阁老们一同议事,诸般政务由内阁自主研究后票拟给皇帝即可,至于皇帝如何批红,内阁也不可过问。”

明英宗乃是一位很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先是由皇帝变成囚徒,再由囚徒变成了太上皇,最终又从太上皇变成了皇帝。这样一位皇帝,自然是深谙权术之辈,其帝王心术的造诣之深,恐怕还在如今的德庆皇帝之上。

然而,明英宗也和德庆皇帝一样,过于信任自己的帝王心术,这次却是办了一件蠢事,他本意是想与内阁拉开距离,独揽决策之权,再一次的扩张皇权,压制渐渐坐大的内阁,但他下了这道旨意之后,内阁固然是无法干涉皇帝的批红,但皇帝同样也无法干涉内阁的票拟了。

至此,皇帝与内阁彻底脱离了干系,而这也是明朝皇权由盛转衰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