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 危在旦夕的井陉

抗日之战将传奇 尘土nn 3269 字 2024-05-17

井陉城的城墙被炮弹炸开了好几个缺口,这些缺口是小鬼子的重点进攻目标,也是整个战场伤亡最大的地方。

在最大的一个缺口处,马万忠已经带着自己手最后一个排的士兵加入到战斗当来,他亲自指挥士兵跟小鬼子战斗。

“飞雷炮,用飞雷炮炸小鬼子的后续部队!”

小鬼子的部队源源不断的冲向缺口,缺口处的防备已经开始出现不足,马万忠下令用飞雷炮轰炸小鬼子的后续部队,阻挡小鬼子的进攻。

飞雷炮的装填速度太慢,幸运的是马万忠手还有炮击炮和山炮,虽然能够用的数量很少,但是跟飞雷炮交替使用,根本没有间歇,小鬼子的后续部队被炮弹给迟滞了。

当小鬼子撤下去之后,马万忠看着身边越来越少的士兵,要是能够守住今天他们已经足够幸运了。

战斗一直持续的到午,他们都已经记不起自己打退了小鬼子多少次进攻了,战士们虚脱的躺在战壕里恢复力气,连老百姓送来的饭菜他们都无心吃下去。

马万忠决定调整战略部署,现在在井陉城内满打满算战斗人员还有一千多人,但是他们防守的区域太大了,要是他们跟小鬼子打巷战,估计至少还够撑四五天!

虽然马万忠不知道这四五天的时间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但是他坚决不能投降,即便是战死也不会丢失了一名国军队该有的荣誉。

“一班长,你手底下还有多少人!”马万忠走到一班长的身边问。

一班长见马万忠走过来,连忙起身,但是被马万忠拦住了:“坐下说话!”

“我们班加我还有八个人!”

“我交给你一个人,你组织老百姓把我们军火库的弹药,还有仓库的粮食都运到城去,还有通知全程的老百姓都躲起来!”

马万忠现在必须要考虑到城墙失守,他要做好城墙失守的准备,现在他手已经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做这些准备了,只能安排一个班的士兵去做。

一班长也意识到了任务的间距:“师长,能不能多安排两个人给我?”

“别跟我讨价还价,老子不给你安排人手,但是还要把事情都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马万忠那儿还有多余的人手,要是有多余的人手他不用一班长去做这些事情了,现在每个士兵都知道,城墙的防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说不准下一次小鬼子的冲锋能够控制了城墙。

一班长底下了头,然后看着满眼狼藉的阵地,他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是最后他还是挺起了胸膛,想马万忠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的。

{}无弹窗

对于喝醉酒办的事情,廖凡醒来的时候真的是后悔万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会这样鲁莽的把康海龙送到了市长的位置,而且还是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宣布的任命,让廖凡根本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但是事情已经定了下来,廖凡也不能朝令夕改,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了。

卢黎明返回了驻地,黄长生离开了指挥部,指挥部里只剩了一众参谋在忙碌着自己手的工作。廖凡还没有从醉酒的状态完全清醒过来。

不管在什么年代,永远是富人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当然这些资源包括权利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同样在大同城内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

康海龙既然做了大同的市长,在某些方面自然有着很大的权利,也可以说在大同除了廖凡,没有几个人他手的权利更大了。

对于康海龙这种不缺钱的人来说,他手缺少的是权利,而且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有了权有了钱,只要有廖凡的支持,他们康家在大同城内延续百年不是问题。

康海龙成为大同市长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下午的时间整个大同的市民都知道了康家的老爷子成了大同市长。在廖凡在指挥部坐着发愣醒酒的时间里,此时康家的大门已经门庭若市。

这些人当然是来恭贺康海龙成为大同的市长,然后把手自认为不贵重的奢侈礼物送到康家管事的人手,然后让康家的人记住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谋求一官半职,然后依靠康家这棵大树平步青云。

对于这些送礼的人,康海龙当然来者不拒,他在宴席可是答应了要为新三十三军捐一万五千块大洋,他们康家即便是真的财大气粗,对于这么多钱他康海龙还做不到眼都不眨一下的。

这些钱当成了康海龙对新三十三军的投资,当然他投资正确了,这一个市长的位置马给他带来的回报,冲这送礼的样子,今天的收入肯定不会低于一万大洋。

而且康家还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宣传他们跟廖凡的亲密关系,这可让康家吸引了不少眼球,让很多人都想搭康家这条快船,毕竟身后是廖凡的新三十三军。

廖凡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战士一路流血牺牲,收复了大同城,当地的老百姓不但不欢迎他们,最欢迎的是大同的康家。

要是廖凡知道现在康家的情况,这一晚肯定会睡的不踏实。

康家如此营销自己是为了让大同的老百姓认为他们康家不管是财力还是权利都在大同内首屈一指,若是今后不为康家马首是瞻,肯定会没有好果子吃。

当然黄长生安排的士兵已经把康家现在的情况给牢牢的记下来了,今天下午发生的情况已经让盯着康家的士兵眼花缭乱了,他们都是山里人出身,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他们已经没法用言语来描述现在康家的情况了。

随着天色彻底黑了下来,廖凡站在指挥部的门口看着漆黑如墨的天空,天空开始飘落零星的小雨,春天真正到了。

大同城内的屋檐开始便的湿润,雨珠卷着屋檐的灰尘慢慢的滴落下来,即便是已经这么晚了,而且天气不好,康家的大门口依然人来人往。

几个匆忙路过的老百姓,看着康家大门挂着的两个灯笼,无奈的摇了摇头,然后消失在雨夜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