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七座山,不知道爬了多少沟的魏军,前锋刚刚走出北山进入官道,身后一名骑士已经风驰电掣赶来,慌慌张张的大喊:“赵军袭营,赵军袭营!”
“不好,中计了,快撤兵!”
魏将可不会为了救援韩军把自己给搭进去,就算两国是盟友也不行。
他要撤,可两员韩将能答应吗?其中一人一把拉住了他的马缰哀求道:“郑兄!救兵如救火啊!”
远处的浓烟就是瞎子都能看见,战况之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要是把兵全丢了,这两员韩将即便活着回到韩国,一个“败军失兵”的罪名也是跑不掉的。
魏军主将此时也是两难,继续前进肯定不行,留守营寨的兵卒大部分是郡兵和整编来的真盗匪,若真是赵国的精锐来夺寨,恐怕连一个冲锋都挡不住。
可若不救韩军营寨也不行,影响了两国邦交,他这小小的三流武将同样吃罪不起。
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魏军主将一咬牙道:“给你三百兵马,你二人自去救援!”
话音刚落,魏军留下一百常备军,两百郡兵,头也不回的撤了,只留下两员韩将在风中凌乱。
六十名精锐亲卫,一百常备军,两百郡兵,近四百人看似不少,可真正能野战的,也只有一百六十人,剩下的二百人在野战中除了呐喊助威,也就只能打打顺风仗。
就这点人还怎么救援营寨?
在亲卫的口中,赵军围攻营寨的可是有两三千人呢!就算这里面只有一半常备军,也不是如今他们俩能抗衡的。
可魏军已经撤了,他们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硬闯了。
回头再说魏军主将,他带着人火急火燎跑回来才发现,除了营寨周围插着几支箭矢,连一个所谓的“赵军”都没见。
叫出守城的将领一问才知道,周围的树林中烟尘滚滚,几十名骑兵游弋骑射,像极了赵军精锐“胡衣卫。”
在赵国的常备军中,有一支最精锐的部队号称“胡衣军。”
他们的实力与韩国的“材官,”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等同。
唯一不同的是,韩国的“材官”重弓弩。魏国的“武卒”是重步兵。而赵国的“胡衣军”则是不折不扣的车骑混编部队。
“骑射”是赵国胡衣军中“胡衣卫”的重要标志,列国的军队很少能做到。
而且这支骑军装备齐整,一看就不是易与之辈。能在楼邑境内出现成建制的骑兵,除了赵国还能有谁?
守将的分析是对的。
可怪就怪在,这支骑军来去匆匆,等魏军主将回军之后,他们已经消失在远方的密林中无影无踪了。
“坏了!中计了!”
反应过来的魏军主将马上就看出了不对,这些骑兵的目的明显是在逼迫他退军,那赵军的目的是什么就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