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会过过眼瘾就好。”苏儒林打断。
“好吧。”
江开辉无奈叹气,他为了得到这幅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可是没少花心思,而且让江涛的大伯砸了一笔大钱,却没有想到,苏儒林不收。
“江省~长,老爷子虽然不收礼,但心意肯定是领了的。”苏莉见状,笑着圆场,不想让江开辉尴尬。
“老师高风亮节,值得我学习。”
江开辉闻言,只好将郁闷的情绪排除,不着痕迹地拍了个马屁。
“倒不是高风亮节,而是我们党~员~干~部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守住自己的底线,而且上面明文规定不许收受贵重礼品。”苏儒林正色道。
“开辉受教了。”
江开辉连忙回应,然后想到今日来的目的,收起拍马屁的心思,定了定神道:“小涛,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你苏伯伯和伯母。”
“苏伯伯,伯母。”
江涛心领神会,恭敬地对苏墨夫妇鞠躬行礼。
苏墨夫妇微笑点头。
“你苏叔叔和李阿姨。”
江开辉再次介绍,然后见江涛鞠躬问好后,又责怪道:“按理说,你到你苏叔叔的学校上学,早就应该去拜访你叔叔和阿姨的!”
“等十一假期结束就去拜访叔叔阿姨!”江涛很聪明地接话。
“开辉,此言差矣,学校是国家的,我只是管理。”苏文纠正,然后客套道:“小涛啊,拜访就算了,有空可以去我们家玩。”
“好的,叔叔。”江涛连忙点头。
“小涛,苏莉阿姨你已经认识了,这是你刘叔。”江开辉又介绍苏莉和其爱人。
“小涛啊,听说你是以南苏榜眼的身份考进东大的,回头有空多向小伟传授学习经验啊。”苏莉的爱人刘爱国,笑着说道。
他已从苏莉那里得知了江家父子此次前来的目的,而且知道苏莉的态度,自然要说江涛的好话。
“论学习,十个我也赶不上妙依,小伟只要学到妙依的经验,华夏的大学随便挑。”
江涛贬低自己抬高苏妙依,一方面是表现自己谦逊的一面,获得苏家人的好印象,更为重要的是想让苏妙依消气。
然而——
让江涛郁闷的是,苏妙依连看也没看他一眼。
嗯?
江开辉也捕捉到了苏妙依的反应,隐隐觉得不妙,但考虑到苏老爷子才是关键后,又镇定下来,道:“老师,我有个提议,不知能不能讲。”
“你说吧。”
苏儒林心如明镜,但不动声色。
“老师,是这样的,我家小涛自小就对妙依很是喜欢,曾不止一次跟我提想和妙依在一起,我跟他说,这个得要老师您点头才行。”
江开辉斟酌了一下说辞,然后缓缓道:“今天,借着您大寿的日子,开辉冒昧向您申请,给小涛一个和妙依在一起的机会,您看行吗?”
……
……
应该会成功。
这是在场大多数人心中的答案。
一方面,江家虽然无法和富有底蕴的苏家媲美,但其实力并不弱。
江家老爷子当初也在朝中任职,最终以某部~委一把手的身份退休。
而江老爷子有两儿两女,除去江开辉即将挤进南苏权力中枢之外,江涛的大伯江开光是南苏乃至长江三角洲有名的商人,资产近百亿,名列胡润榜之中,而且排名在中间。
相比江开辉和江开光而言,江涛的两位姑姑稍显逊色,大姑在某部委是实权副厅,而小姑则在南苏某正厅~级的国企当副总。
可以说,以江家的实力,放眼南苏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都算得上很有份量了。
而苏家抛开底蕴不谈,随着苏老爷子退下,注定了要走下坡路,更为要命的是,苏家三兄妹中,除了苏文之外,其他人论前途很难超越江开辉,而苏文的心思都放在了研究学术上面,志不在官场。
如此一来,在不谈底蕴的前提下,未来的江家还是有可能和苏家平起平坐的,甚至有望超越!
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如果江开辉没有把握的话,应该不会贸然开口。
而那些少部分认为江家不可能成功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
第一,江家不及苏家,虽然有望追赶,但需要时间和江开辉的官运。
第二,江涛配不上苏妙依。
江南第一才女。
北雪雁,南妙依。
这两个评价,足以让江涛望而生畏。
在他们看来,以苏妙依的个人资本,配上苏家的光环,完全可以配得上燕京城那些皇亲国戚的后代。
何况,据他们通过小道消息得知,有不少皇亲国戚的大少们都对苏妙依很感兴趣?
“黄书~记,您觉得苏老爷子会点头同意吗?”一名客人好奇地问道。
“我可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黄建民笑着开了个玩笑,眉头却是不经意间皱了一下,看向问话之人的目光中带着几分不悦。
因为,对方等于在给他挖坑——无论他回答会还是不会,都注定要得罪人。
那人察觉到黄建民目光不悦,意识到了自己的愚昧,连忙将脖子缩了回去,嘴巴夹得比处女的双腿还紧。
而其他人则没有自讨没趣,甚至还暗中取消问话之人说话不动脑子。
“你们说苏老爷子会同意吗?”
与此同时,小辈的阵营里,那十几名青年经历了起初的惊讶和羡慕之后,议论纷纷,其中有人更是问出来心中的疑惑。
“你觉得江涛哪点能配得上妙依?”
不等其他青年说出自己的看法,张欣然开口了,一副怼人的架势,“何况,退一万步讲,就算苏老爷子点头,你们觉得妙依会同意?江涛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做梦!”
“——”
那十几名青年一阵无语。
在他们看来,张欣然这也太直接了,说话完全毫无顾忌,但他们转念想到张欣然的身份后,又释然了。
以张百雄在长江三角洲的身份地位,还真不用忌惮江家。
就在客人们议论的同时,苏家古宅的堂屋里,以苏儒林为首,整个苏家,除了小辈,全部聚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