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吟柯也有同感,不知怎么的,他觉得这个石襄和他气场不合,他的身上,悠闲的气质表现得比较明显,一看就不是寒门子弟。
如果是这样,这一次,说不定小三元的梦就要破了。
四月份,李文渝,李丹阳都来襄阳府参加府试。这一次,通过的只有李丹阳,李吟柯请他来做客。
一年不见,李丹阳长高了不少,身板也壮实了,脸庞红润,头发乌黑,衣裳也穿得干净整洁,看来过得不错,看起来像个十二岁的男孩了。
李吟柯问他爹爹的腿治好了没有,李丹阳摇摇头:“没有完全好,但是年初征徭役,一家子还强令我爹去,这件事搞得十分不地道,我爹是老二,下头弟弟上头哥哥,爹不疼娘不爱,好在族里都知道我爹的苦处,我们一家就彻底搬到县里去了。”
永乐四年皇帝朱棣下令修北京宫殿,从全国征调上百万民夫,李丹阳家自然逃不过。
“那你家最后谁去的?”
“三叔最后说自己去,爷奶都心疼小儿子,最后东拼西凑凑了二十两银子抵了徭役。”说着冷笑一声,“家里穷得只能喝稀粥,还给三叔拿棺材本,偏心到不可理喻!”
“反正你现在搬到县城里,眼不见心不烦。”李吟柯安慰道,“等你院试过了,就是生员,你和他们就不是一个平台上的人了,这些事情就烦不到你。”
李丹阳点头:“确实如此,所以院试我一定要过。”
李吟柯把主考官石襄的情况说了一下,笑道:“提学官喜欢寒门子弟,说不定你能混一个小三元当当。”
是的,这次襄阳案首又来自随县的天才少年李丹阳。周县令治下一连出了两个天才,只要李吟柯李丹阳稳到院试,李吟柯估计他明年的政绩考评定是“上上”,得升官了。
李丹阳笑道:“你比我优秀,更应该是小三元啊!”
李吟柯摇摇头:“我感觉我拿不到了。不过不必强求,能考中就行。”
四月底,众人就要出发去武昌了,这一次去武昌的襄阳考生众多,吕佳杰,赵以浩,吴可,李吟柯,李丹阳五人结伴而行。
在临汉门外汉江码头,几人坐船去武昌,大家都带了书童,就李丹阳没有,李吟柯说把二喜借给他他也不要,所以李吟柯只带了林竹。
从襄阳到武昌,顺风顺水,一天就到了。
院试的性质,和殿试差不多,就是对前面的两道考试的最后的筛选。
殿试不罢一人,而院试罢三成,但是比起县试的十取一,府试的二十取三,院试的十取七简直是天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