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一课

晟有余年 日照龙鳞 1252 字 2024-04-23

马车里的叶昭俭完全没想到自己的路过会引起这么多的事。只是觉得还没一炷香时间,自己就已经到了宫学的小院里。今天叶昭俭到的有些早了,刘承勋还没到。因此叶昭俭迈着自己的小短腿仔细打量着自己的教室。

和后世不同,晟朝还并没有黑板粉笔这种东西。老师教导弟子完全是口口相传,只有涉及到书法等,先生才会亲自动笔给你写几个帖子让你去临。

同时书上也完全没有标点符号,拼音这些东西。句子怎么段,字的发音完全看先生怎么教的。这对先生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师门传承有极大的考验。

就如同物竞天择一样,老师教的合乎科举要求,学生才能考中,学生以后做了座师,又会录取合乎自己心意的考生。如此代代相传,形成了个固定的循环圈子,晟朝也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学派,比如京师学派,比如泰州学派,比如金陵学派等等。

刘承勋其实算是个奇葩,他经历坎坷,曾四处游学,靠着做私塾先生维持生计,所学学问之广远不是普通考生能比拟的,不属于任何学派。他年岁比普通进士大一些,性子又稳重,平日在翰林院不显山不漏水,众人对他都不大了解。

过了大约一柱香的时间,刘承勋也到了。看到这位皇孙殿下已经坐在学堂了,刘承勋对这位皇孙的态度还是比较满意的。

看刘承勋进来,叶昭俭躬身给先生行礼,开学第一课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刘承勋背手走到叶昭俭面前,道:“昨日让殿下备的四书可备齐了?”

叶昭俭从桌下将书掏了出来,一一摆在桌上,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刘承勋自打游历四方以来,可以说教过各种各样的学生。碰到官宦或者士绅家的孩子还好些,有些乡下的顽童实在是顽劣不堪。因此刘承勋在教书上将因材施教用到了极限。

刘承勋也知道自己眼前这个小皇孙的天资算得上百里挑一,可学问一道绝不是有点天资就能大成的,多少一时才俊最后都落得个伤仲永。因此刘承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还是从论语讲起。一是论语大多是孔夫子门徒记录的孔子言行,更为简单易懂;其次论语乃是儒学根基,根基不牢日后也很难学透。

论语共分为二十篇,今日讲的是第一篇学而篇。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刘承勋可以说是深有感触。他自从离开家乡,游学二十余年。这二十多年他远到过边关戈壁,也去过江南水乡。几乎人情冷暖都经历过一番,早就不是一介腐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