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汉化是历史潮流

四千依附人一听皇帝的保证,立刻选择一哄而散四散奔逃,而这群名单上的官员一见是皇帝的命令,下令放下武器选择投降,结果高伟一句话,让这场本该早点结束的闹剧,在大理寺衙役的抓捕声中完美谢幕。

至于这些官员被押往大理寺后,他们空下来的位置叫何人去填补,高伟早就已经想好了办法,属于胡太后一党比如胡长仁等外戚,全部明升暗降,多安排到虚职,有才能留用以观后效,彻底打散胡氏一党在朝中的势力,使其改为依附皇权为高伟服务。

至于琅琊王高俨在武成帝时期有过代父理政的先例,虽在武成帝后期遭到多番打压,势力多半转入地下,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高伟准备以高俨的家人作为威胁高俨的资本,逼对方说出他们一党的名单。

当然为了彻底打消琅琊王高俨的政治野心,高伟觉得这份名单必须二次加工,朝中从五品以上,正三品以下,全部过一遍政治审查,高伟一旦觉得对方与自己政见不和,或者对汉化持阻挠态度的,全部打成琅琊王高俨余党。

其中明言是琅琊王高俨主动供出来的,算是给高俨身上泼一盆政治污水,想来就算有朝一日他咸鱼翻身,也会有大批高俨余党的朋友,亲属反对高俨,对高俨而言这样比杀人诛心还惨上百倍。

对于这批人高伟自己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采用清朝交赎罪银的方法,想继续当官那就交钱,二是辞官免罪,一旦主动交出官职者,罪行一笔勾销。

当然赎罪银是根据官阶的品级,职位是否重要收取的,为防止有人私下刮老百姓地皮,高伟有令一经发现,流放三千里,子孙世代不能做官。

对高伟而言这些只是一个设想,一旦执行起来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谁叫高伟的脑子里装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旦出现问题总会找到解决办法。

而处理完一堆事情后,高伟发觉天都快亮,赶忙抓紧时间休息了一阵,因为一会儿还要上朝讨论对琅琊王高俨的处理意见,听取大理寺对昨晚抓获官员的审讯结果,还有和士开斩首的具体时间。

想来关在大理寺的和士开,昨晚肯定见到许多往昔的同僚,估计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也不会过的太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