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的研究是他本身的职业需要,是必修课,后者的感慨是老剪辑当年就这个mv对他的选修指导。
因为那会儿要让他自己去看什么导演水平,掌镜功力。
确实是看不出来,也说不出来什么真正的名堂的。
不过现在……
方桢只能说较之前提高了不少,但跟正经八百的专业人士相比,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
但差距归差距。
多懂一点终归是不一样。
知道导演和掌镜是如何拍演员,如何拍戏的,其实给方桢带来了不小的帮助。
而这种帮助,具象化到方桢这里,比起代入导演和掌镜的视角逆向分析什么是他们的拍摄重点,更为切实深刻的,反倒是这么一件事——
“如何成为一个准确完成要求的有贡献龙套。”
……
龙套也是有要求的。
这一点方桢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的很深刻。
虽然这个要求往往很含糊,很宽泛,就仿佛是导演潜意识中的再简单不过,交待两句即可,并且通常是由助理一类的角色负责归纳转述。
可这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
你若是达不到,完不成,无法实现。
就会显得尤其完蛋。
导演考虑的是全局,掌镜强调的是凸显,这两者的要求汇聚在一场充其量只有一两个片段的龙套戏中,自然是为了一个或衬托,或烘托,或过渡,或伏笔的效果。
说白了,这场戏就算无声无息,甚至于就像幼儿园童话剧一般只是扮个石头,那也是由这部戏的导演及掌镜所需要的。
毫不夸张的说,一场龙套戏中的你就算真的只是块石头。
那也是好的,也是美的,也是被安排设计在这里,有其效果的
龙套,就是这么一块不能说话的石头。
最基本的要求是做一块石头。
最伟大的要求也是做一块石头。
这是方桢的理解。
也是他这么多年龙套生涯的经验教训。
虽然死脑筋了点。
却很实际。
因为超出要求的龙套未必会被理解,未必会被夸赞演技。
但被认定为抢戏越线,不符合要求的龙套却会饿肚子,没饭吃。
这是现实……
教会他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