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由于母亲家族旧知识分子和父亲家族地主军阀的成分的原因,宁声涛不是在溺爱中变坏,而是在溺爱中变得坚强、志向远大和充满家族责任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宁声涛如同新绿的小草顽强的活了下来,并经历着浓缩的沧桑巨变。
西方社会自1640年开始近代社会三百多年的诸多变化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短短四十年不到就几乎走了一遍。社会变化如此剧烈,取得的成就如此耀眼,这改革的一代中国人到底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宁声涛开始一直是个顽皮的孩子,总是把自己当成这个世界的中心,因为他在家里一直就是中心,在母亲的单位里也一直都是孩子王。他不是长得最快的那一个,也不是长得最漂亮的一个,他是一群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中思想和思维长得最快最好的一个。
不管学什么,宁声涛总是快人一步。在同龄甚至大到范围在五岁之内的孩子中,宁声涛从来都是最有主意最有担当最有行动力的一个。
在一个科研人员扎堆的单位里,除了工人的孩子们之外,博士硕士学士专家教授工程师农技师等也有大大小小的孩子。在一堆高知家庭养育的孩子们当中,宁声涛从来都不是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色,他总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和价值。
没有大学文凭的母亲之所以能到这样一个单位上班,完全依靠着宁声涛的舅舅和舅妈的影响力和活动能力。八年知青生活,在一批又一批的知青返城之后,宁声涛的母亲包桂兰眼泪哭干,才终于熬到了回城的机会,来到这样一家科研单位,成为单位中的子弟学校教师。
父亲宁原基本名宁福山,与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宁福海、宁福永都是家族中福字辈的一代。可惜父亲不喜欢这么庸俗通俗的名字,自改姓名为宁原基,“原”字来自伟大诗人屈原,“基”来自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往往自己认真选取的名字,总是一种对这个人的内涵、理想、梦想、志向的表达。
宁声涛在懂事之后,也非常崇拜父亲佩服父亲的远大志向,于是也把父亲给的名字宁成改成了宁声涛。取自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变化“于无声处听惊涛”。还煞有介事的把哥哥宁涛的名字改成了宁广涛。
因为成分问题,政审这一关永远过不去的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包桂兰从此一直顶着黑五类的帽子,再也没有进过大学。一个品学兼优、活泼能干的少女到了古稀之年仍然感到一丝遗憾。
宁原基的家庭出身也属于地主成分,所幸一切都有自己的父亲顶着,游街批斗下狱都是父亲承担,不像包桂兰的父亲“畏罪自杀”在包桂兰四、五岁的时候就自绝于人民,所以包桂兰所遭受的痛苦稍稍多于宁原基。看着一个又一个远远不如自己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川大、重大这些名牌大学,宁原基只能卑微的混进同学的教室偷偷的听教授们的授课。直到社会上再也不讲究成分和出身,宁原基才一圆读大学的梦想,那个时候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