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是这小子
姜朝在交稿后的第一个周末收到了高中同学的微信,请她参加婚礼,即使他们在上学时交情泛泛,毕业之后几乎已无往来,仅限朋友圈偶尔的点赞之交。姜朝看了看对方结婚的日期,最终回复道:
她很明白共沐爱河的新婚夫妇希望全世界见证他们幸福的那颗心,可作为一个已然交集仅限于朋友圈照片的旧同学,让姜朝看着完全陌生的新郎和也挺陌生的新娘,由衷为他们鼓掌,衷心祝福他们白头偕老,她有点为难。
姜朝参加了不少关系要好的朋友同学的婚礼,也当过伴娘。虽自己还未动这个念头,但其中经验门道没少被耳濡目染。能够在亲朋好友见证下举行婚礼,共享喜悦,固然是幸福的。可随着婚庆越来越成为一门利润颇高的生意,婚礼这场人生盛大的聚会变得越来越昂贵、繁琐、形式化,结婚亦然。
谈恋爱时只需得一股子爱慕,你侬我侬,到了结婚,反倒像谈起生意似的,细枝末节统统都是条款。房子谁家出?要不要加名字?婚后财政谁来管?婚礼什么时候办?要什么规格的?收的礼金怎么分摊?这些问题都还算事大问题,不算上真要装修新房怎么装修,地砖、窗帘、摆件……办婚礼什么布置,婚纱西服怎么选择……
零零总总,条条框框,还需得双方父母共同参与讨论,足足像一场多边会谈,谈崩的绝不在少数。从前一句嘴甜的俏皮话就能表达爱意,到了此刻,你房子不加我名字就是不爱我!婚礼不办在五星酒店就是不爱我!罪状名目繁多,光婚礼就砸了几十万下去,换得一晚上的“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对新人的甜蜜”。
姜朝想起这些就觉得头疼,不过她觉得也有可能只是没有碰到让她愿意那么大费周章还想要嫁的人吧。毕竟那么多人愿意为了那一晚的聚光灯和欢聚时刻砸下重金,那想必有值得这番辛劳的原因,况且,也许正因为过程辛劳,投入了那么多,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更加珍惜彼此。大部分人恐怕都不想再从头经历一遍。
当然她认为自己最后也会和别人一样会结婚,会办差不多的婚礼,为了父母亲戚和那些年送出去的礼金。
从这样的层面上来说,姜朝伴随着年纪的增长,见到现实越来越显山露水,她对生活的热情在逐渐降低。
如果要有什么还能激发她的激情,那么写小说造梦是一个,等待那个还未出现的人是另一个。这两件事让她还能发挥“无限可能”的遐想,虽然后者也正在渐渐褪去梦幻的光芒。
姜朝摇了摇头,放下手机,觉得自己不能就一个婚礼邀请继续没完没了的感慨了。毕竟她还是二字开头的小年轻,不能给自己活成个凡事消极的中年人。这样给自己洗了两遍脑,姜朝重新点开word文档写起充满阳光活力的故事来。
周末的夜晚姜朝总是不会闲着的,长时间在家久坐不仅对身体不好,也无益于心理健康。更新写完,她就换了外出衣服,去参加顾桑搞的ho趴。
顾桑可以说是行动力惊人,说要给姜朝牵线,这局说组就组了。一周前姜朝就给拉进了这个聚会群,顾桑还特意给她发了私信,要她密切注意群里那个微信名是zhou的人,即姜朝夸得天花乱坠的高中男神。
姜朝很少见顾桑这么夸人,就真留意了这位陆洲。不过非对方好友,也看不了朋友圈,只有一张头像,还是侧脸。他在群里也不太主动挑起话题,就偶尔回复两个表情包。这些信息量显然不足以凑出姜朝内心的涟漪,倒确实吊起了她的胃口,要见见这到底何方神圣,莫不就是一张漂亮皮囊?
这天姜朝打扮得颇为精心。随着化妆技术的普及和美颜神器的诞生,女人都得以拥有了两张面孔。尤其年纪增长,胶原蛋白不再像以前那么充沛后,姜朝也必须承认自己转前妆后的区别,起码气色就大有提升。
初夏的上海已经有股子潮热,让人不怎么爽快,在外头走上几个街区刘海就能贴上额头。姜朝出门就打了个车,不久便到了聚会地点,静安寺一家高档ktv。打开包厢门,里头已然是布置好的,气球、烛光、短饮、软饮一应俱全。
顾桑作为东道主,眼观六路,第一时间喊道:“姜朝,快过来!”
姜朝到她身边坐下,见到坐在另一边的沈司,笑着打了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