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科举分为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五个步骤,其时间、地点、主持均有所不同。
县试在考生所在的县城举行,一年一次,由知县主持,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二月,通过县试的考生被称为童生。
府试则在对应的府城举行,一年一次,由知府主持,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四月,通过乡试的童生被称为秀才。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三年一次,一般安排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这三天,故而又成“秋闱”,通过乡试的秀才被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在京城举行,三年一次,主考官为皇帝委派的礼部官员,一般安排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这三天,故而又称“春闱”,通过会试的举人被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作为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直接在帝国金碧辉煌的殿廷上举行,主考官理论上就是皇帝本人录取的贡士被分为三甲,统称进士,其中第一甲三人,就是喜闻乐见的状元、榜眼、探花。
如此复杂、精妙……当然最重要的是和功名利禄绑定在一起的考试体系,让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如痴如狂!相比之下,弘光五年在应天府举行的这场科举……那根本就是不伦不类啊!
且不说时令安排上的怪异……毕竟那可以用兵荒马乱年月,一切急事从权来解释,但说起那该死的、和考试书籍一起颁布下去的“考纲”,那简直是“天怨人怒”!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典籍缩减到不足二成,而且大都是浅尝辄止,明白道德准则就差不多了,而基本上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吏员文书工作的“文科”竟然有三成,更夸张的是打着“格物致知”旗号的术数、化学、物理等,也就是所谓的“理科”,居然占据了五成!
“这也配叫‘理科’,这是什么理分明是邪魔外道,祸害世人,误人子弟的歪理邪说!”
如此这般的愤怒席卷了很多地方,然而也仅仅是停留在愤怒阶段而已。那些书生或许读腐了书,思维固化,有知见障,但智力上是绝对正常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道理大家都懂,毛贼、妖女怎么看也不像好说话的人,手握重兵,杀人如麻,当初清扫“投鞑卖国贼”的血腥气息并没有消散多少,连“满万则天下无敌”的大清雄兵都被这俩祸害追着打,水太凉那么有威望的鸿儒都被整成那熊样,所以作乱是非常不智且毫无意义的事情……而既然硬的不行,那就只剩下两条软路——
第一,非暴力不合作,反正不读你的邪书,不考你的科举,不当你手下的官,由于能自费读的起书的人经济条件不可能差,只要不作死“通鞑”,那么确实勉强活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