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京师事变(二)

黑面武人并不担心这种杀戮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毕竟“恶人还要恶人磨”才是世道通则,晋商集团最善渗透、无孔不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要对付这种“事实”,那就用血腥的手段吓退他们!一群还没有打探到什么情报就被揍的皮开肉绽,鬼哭狼嚎地的跑回去的探子,不管值多少钱,对他们后台金主的决策总是有影响的。

“老老实实合作,就有好果子吃,而如果动什么一肚子坏水的歪点子,该死哪儿就死哪儿去!”赵应元分明想对京师事变中的“合作者”表明这一态度,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武力威慑!

没错,这次直接进入到顺天府城之内的军队确实由刘副将带领,但城外负责接应的军队却由赵总兵来安排,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现在无论是镇江侯-圣姑集团还是济尔哈朗-姜镶-晋商集团都没有十成十的把握,一旦行动受阻或者失败,依靠京师城外的军队逼迫清廷就范,防止城内部队陷入清军重重包围,全军覆灭。

可现在是隆冬时节,河流枯水又封冻,走运河水路几乎不可能,至于大群人马走陆路去顺天府,那当然是可以……但是又太招摇。清廷虽然在北直隶之战中未尽全功,只打掉了三藩联军的一些皮毛,但毕竟从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索伦诸部征召的兵力补充了清廷近乎干涸的兵源,再加上确实攻破了几个县城和更多的村镇,掠获的东西不能说多但也绝对不少……所以清廷目前的势力还是相当可观的,这种可观恐怕也是为何济尔哈朗-姜镶-晋商集团为何不正面刚,却要玩阴招,甚至和敌人合作来达到这一目标。

“不管如何!这世上还是拳头大管用!就算我赵某人现在砸不烂鞑子的王八壳子!再过个一年半载的也能将其一举击碎!”黑面武人挥舞着确实很大的拳头,下达了一系列劲爆的命令。

————分割线————

当刘泽洪、刘三四和赵应元这三个牛逼哄哄的军头摩拳擦掌,准备对京师这块大肥肉下手的时候,还有第四个军头也动了类似的心思。

当然这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弱。

鳌拜是在十天之前放弃对静海的围攻,全军撤回天津的,但王屏藩这边的局势并没有多少好转。在过去不久的战争状态下,他还能用“必须赢,输了就要死”来勉强鼓舞军心,而一旦敌军撤走,他马上就有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即视感,不断有兵丁逃亡就是证明。

经历了多次战争的祸害,静海县城早就没有多少百姓了,而鳌拜撤走的时候,城内军队还有一万一千之数,而随着不断逃亡,到现在只剩下九千三百了。对于这个结果,悲催的王屏藩倒是有喜有忧——喜的是人少了他越冬的粮食就能多撑上几日,而忧的是照着这种速度锐减下去,怕是用不了冬天过完,他的实力就会比当初当副将的时候还弱的多,名副其实的光杆总兵……

不想当光杆总兵的王屏藩绞尽脑汁试图解决眼前的困难,然后发现这事情简直比打仗还难办——虽然他现在已经得到明确消息,清军死活都没能打破沧州,只能就此收手,但静海和沧州之间的大片区域仍是“敌占区”,所以向三藩求援是没有啥意义的,至于大批发钱来鼓舞士气,那确实管用,但王屏藩被晋商漫天要价坑的这么惨,现在也是囊中羞涩啊……

王屏藩现在手下还有三百亲兵,这些人是他统御全军的根本,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亏待的。吴三桂当年自己喝汤让亲兵吃肉的故事广为流传,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自己“对手下不错”,一方面则带着“养亲兵真是贵”的无奈感叹。

至于这三百人之外的普(炮)通(灰)兵(杂)卒(兵),从理论上说花费较低,毕竟死了或者跑了都影响不大,只要拿着装粥的大桶高呼“当兵吃粮”,马上就会有数不清的饥民高呼着“俺来!俺来!”来投奔。不过这种逻辑显然只适合通常情况,而眼下静海县城附近的情况怎么说也不能算通常……

战乱和屠杀看起来是最有“效率”的削减人口方式,但这仅仅是“看起来”而已,事实上就算是旧时间线上的明末清初死掉一亿人(甚至更多)的“人口大跳水”,也是来回战了几十年后才完成的,而新时间线上北直隶人口下降的这么快,更重要的原因是——活下来的人有稳定的逃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