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绵长的战火(二)

于是乎夏完淳又从夏允彝、陈子龙那边得到了一千多兵卒,麾下总兵力接近了一千六百。翟五和尚、李小花、夏完淳的军队共计五千二百余人向着嘉定县城进发,由于无法发挥船只优势,他们采取了另一种载具——偏厢车。

早在扬州之战时毛雄辉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刀牌掷弹兵(或刀牌标枪手)虽然对阵型要求比较低,而且“百搭”,但对抗敌军重甲部队大规模冲锋时,往往要耗尽几乎所有的震天雷才可能获得胜利,为了化解这种凶险,有必要增添一些防护性的载具,而配合矛铳阵抢滩登陆的铁皮盾车一是成本过高,二是用途太窄,所以在商议之后,淄川军最终还是选择了戚继光的偏厢车。

说起戚继光的军阵,最有名的自然是鸳鸯阵,但实际上鸳鸯阵适合的是东南沿海地形破碎地带的小规模剿匪作战,真正到了平原大规模作战则是需要“偏厢车阵”。所谓偏厢车,其实就是在普通的运输车辆侧面加装一块阔大的木板,平时可以如同普通车辆一般运输士兵和物资,而一旦遇到敌人可以以木板为盾,一堆车子迅速排布成“防御阵型”。在崇明沙大练兵的时候,翟五和尚就很喜欢这样的车阵,毕竟有那么厚的木板护着,心里踏实,而在入驻松江府以后,夏允彝、陈子龙也提供了一些民用板车用于改造,虽然在千墩之战中损失了一批,但紧接着又得到了补充。

现在的夏完淳就骑着一匹马,在一大堆偏厢车中随军而行,淄川军和松江义军的战马依然偏少,大量的车辆还需要驴、骡来拉,尽管如此,夏完淳对于这支军队的信心还是很足的,毕竟他手下这近一千六百人脸上没有菜色,不是么?

“抠门的军官平时让小兵吃不饱饭,临战前才吃饱一顿,自以为这样节省了粮食,还让小兵们喜欢打仗,这种想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人是铁,饭是钢,没有足够的粮食,人的筋肉会越来越萎缩,拿不起刀,端不起盾,就算临战前吃上一顿饱饭,也不是平时就能吃饱的精锐之士的对手……”夏完淳在心里默念着最近的心得,目光望向嘉定县城的方向。十七世纪的嘉定县城当然没有二十一世纪上海嘉定区那么繁荣,但也算是人烟稠密之地。然而一路上到处是村庄的废墟、倒毙的尸首、还有被马匹践踏啃咬过的田地……好一片哀鸿遍野之景。夏完淳看着,不由得悲愤涌上心头……

正当夏完淳这个“文化人”又准备吟诗的时候,翟五和尚和李小花正拿着千里观山镜各种极目远眺。话说孙云球到了崇明堡以后有了一大批助手和大批原料,生产效率提高了n倍,现在淄川军游击以上的军官基本人手一柄千里观山镜,而且还在继续向守备蔓延。观察的结果是不断有清军斥候出现,而他们自己的轻骑兵也派了出去,双方的侦查人员有些时候会发生交火,而淄川军的轻骑兵由于有喇叭铳这个大杀器,稳稳地把握着优势。

“越是早发现敌人,敌人越是晚发现你,则你就越有情报优势。”李小花自言自语着毛总兵说过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当然她觉得更有道理的是另一句话——“打之前要小心谨慎,不过一旦决定要打了,那就是——不要怂,就是干!”

“嘿嘿,俺媳妇说的对!不要怂,就是干!”翟五和尚的话让李小花发觉自己已经不由自主地说出来那就话了。话说现在淄川军的喊话慢慢出现了差异性,矛铳阵那边喜欢喊的是“你们这是自寻死路!”,而刀牌掷弹兵这边更喜欢“不要怂,就是干!”

但实际上翟五和尚手下的部队也不是纯粹的刀牌手系列,至少李小花直属的一批人里越来越多的是燧发火铳手,现在的淄川军有了铁炉堡和崇明堡两个武器生产基地,而且生产效率还在不断提高之中。毛总兵还说过在不久的将来,不会有矛铳阵和刀牌掷弹兵之分,而是每个士兵都一把能“避水”的燧发火铳,都装着不会影响射击的刺刀,腰上别着几枚震天雷,这样又可以远程齐射,又可以中程投弹,又可以近战戳刺,火力强大,岂不美哉?

李小花沉浸于对未来战争的憧憬里,翟五和尚此时却看到了己方轻骑兵的归队。“报告翟副将,东北方发现大批敌军,数量不小于一万,正在向着我军移动!”

“很好!终于来了!俺盼着就是这一出!”翟五和尚一副喜出望外的神色。“再探!看那帮真鞑子、假鞑子啥时候跑过来!”

在此后一盏茶的工夫里,翟五和尚又收到了两次轻骑兵的汇报,都是清军正在逼近的消息,而且数量也基本确认了——在一万二到一万三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