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战争之潮(三)

“说来听听。”

“向红毛人借兵。”

————分割————

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例如“仁义道德”,虽然各种士绅、官僚喊的震天响,但真正的仁人怕是一只手就数的过来。而“向红毛人借兵”这种话,马逢知可以示意侯大根说出来,但他自己却不能说出来,道理很简单——他不背锅。

十七世纪的清朝可不是十九世纪的清朝,没有经过鸦片战争的大惨败,“挟洋自重”是根本吃不开的。毕竟明末清初的时候,泰西人对中国沿海远远没到威压的地步,但各种走私、劫掠行为却非常敏感,如果马逢知公然和泰西红毛人勾结,追究下来怕是不妙,但既然有了侯大根这么个海寇身份的背锅侠,那就不一样了。

如果打赢了,就是马逢知英明神武,利用红毛人贼寇和伪明贼寇之间的矛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如果打输了,则马逢知最多有个被蒙骗了的小错,罪责全是侯大根的。当然这是马逢知视角的利害判断,在侯大根看来却是这样的——他被陈德打的非常惨,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势力,想凭自己报复回去是根本不可能的,陆九龙和林三虎虽然比侯大根强,但强的有限,依然不是陈德的对手,唯有精通奇技淫巧、船坚炮利的红毛人,或许真能灭掉可憎的陈德,到时候他不仅大仇得报,还可以趁机捞一把。

马逢知允许了侯大根的“借兵”方略,又问起红毛人的底细。陆九龙、林三虎见状,立马把他们对红毛人的了解一股脑倒出来以便“争宠”。平心而论,这些海盗到处抢掠、走私,见识是不少,对欧洲殖民者的了解也是站在时代的前列,例如他们知道红毛人不是一拨,而是至少三拨——占着吕宋的是红毛人是一拨,占着大琉球的红毛人是另一拨,在镜濠澳租地的红毛人是第三拨,当然南洋据说还有一些其他的派系,但不重要。

马逢知问:“这三拨红毛人里哪个距离最近,哪个兵力最为雄厚”

侯大根抢先回答道:“盘踞大琉球的什么河属东天竺商行的红毛人势力最大,距离也最近,伪明拥兵十万的福建总兵郑芝龙也只能与之隔海对峙。”

“很好,”马逢知算是放下了心,“那如何与红毛人联络,谁人前去大琉球游说”

侯大根在心中骂了一句“外行”,不过雇主是外行未必不是好事:“启禀将军,那河属东天竺商行的红毛人贪财好利,在杭州就有游商,只要以重利诱之,必然能让其报信给大琉球的夷官,然后巨船出击,巨炮轰击,我军乘势杀入,陈贼必灭,毛贼、妖女亦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