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就是报答我。”唐三贯犹豫半晌,“你们去九边可有打算?可有投奔人?”
赵槐武摇摇头,“九边战火迭起,卫所四处募兵,我等不怕无有用武之地。”
唐三贯暗暗摇头,这才是崇祯三年,辽东战场还要打十四五年之久,别说普通小兵,就是总兵都阵亡了两掌之数,幸存几率太低太低。
若投错了军队,也许半个月都难活下来……唐三贯寻思一番,想到了一个著名人物,史可法。
如果历史没有偏差的话,崇祯三年,也就是今年,年轻的史可法刚拟任辽东抚宁县令,开始了他的首次抗清使命。
相比更为著名的天雄兵、秦兵领袖,卢象升此时兼管山西河南军务,不在辽东;孙传庭要到1636年才请缨任陕西巡抚,在榆林建军,号为秦军。
唐三贯替赵槐武选择了史可法,在这些明末气节名将名臣中,也许史可法是活得最长的一位。
“我建议你们投奔辽东抚宁史可法史大人,他目前应该镇守抚宁,抗击鞑虏。”
“史可法?抚宁?”赵槐武问道:“恩公可是熟知这位史大人?”
唐三贯含糊其辞道:“这位史大人是崇祯元年进士,起先任西安府推官,刚迁任抚宁知县。”
“在下便依了恩公指点,前往抚宁。”赵槐武再次长揖,便转身离去。他自始至终没有询问恩公的名讳,是因为他每多活一天,都是多赚。
唐三贯目送赵槐武消失在林子里,他怔愣半晌,喃喃道:“你们若能使史可法看重,坚持五年不死,待史可法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江北诸军之日,便可以大展宏图,尽抒胸臆!”
送别了赵槐武,唐三贯回到药铺,刚迈入药铺店门,宋百虚急急迎了上来,连声道:“东家,大事不好,黄奸贼又出阴招……”
唐三贯定了定神,冷静道:“宋叔休要惊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有应对手段。”
宋百虚稍稍平复一下心绪,说道:“今天下午县衙门送来一封签令,说东家既争得唐家祖匾,自然应该承袭药科捐务。”
唐三贯讶然道:“医科捐务?捐钱还是捐役?”
宋百虚叹了口气,“是救济院的医科捐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