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贯骑着一匹瘦马,跟着马队在崎岖的山路匀速行驶。
亏得这南马不烈,个头矮小,加之上一世他曾去过几次马场,粗浅了解点骑马常识,在两名骑兵的指点下,花了帮时辰去熟悉掌握,慢跑无问题。
马队有五十骑,带队的是守备营三千总之一的林放,林放今年三十七岁,大阔头,豹眼长须,挎雁翎腰刀,背一把手持点放的火铳。
从王若莆的点将,就看得出林放是王守备的心腹,据说是真正上战场淬过火淋过血的,而且有一定领兵经验。
这五十骑,有三十骑和林千总同样武备。
另二十骑,十骑另配长矛,十骑配强弓。
后面跟着小跑的还有一百步卒。
这一百步卒无火器装备,一半是长矛手、刀盾手;另五十人是弓箭手。
这是最典型的明军基本配置,天下基本形成的一种兵备规制。
每当临战时,先使用弓箭手和火器进行远程轮射击,当进行近距离肉搏战斗时,则使用长矛为主战兵力推进,刀牌手作为掩护兵种使用。
离了襄阳十多里地,走了大半个时辰。
骑兵尚好,一路走一路停,要等待身后的步卒赶上来。
但唐三贯观察,步卒的军事素质稀烂,半个时辰才走了十里路,几乎就是普通百姓的水准,对专业素质要求更高的士兵来说,无疑是“老牛拉破车”——“三天爬不到锅沿。”
慢吞吞且不说,一路身后都是骂骂咧咧和唉声叹气,士气低下,而且还不时有兵卒掉队,一个时辰走下来,林千总一点人数,少了三个兵卒。
林千总当场大发雷霆,挥马鞭抽了一名把总,并再三许诺,今天大家伙若完成任务,出战的一百多人每人奖白银一两,而且会尽快补发所欠银饷。大家伙的银饷不能不能补齐,就靠今晚的行动成果。
这些蛊惑之词,其实在出发前已经说过。
但此时再提一提,多少还是能鼓舞些士气。甚至还有兵卒响起零星掌声。
襄荆多山,白天道路难行,况且是晚上夜行。
带路的探骑打着火把,一旦该骑兵绕进山坳,灯火不见,身后的大队就立马抓瞎,人和马都不安原地驻足。
唐三贯有些焦急,忍不住策马上前,越过几十名骑兵,来到林放身侧,拱手道:“林千总,这样的行军速度,怕是要延误战机……”
林放语气冷淡道:“唐大夫多虑了,夜行军有夜行军的规章,如果通通点燃火把,岂不是给敌人通风报信。”
唐三贯皱起眉头,心道,难怪你们打仗输后金输流寇,太死板了。这又不是真正的战场,只是带队抓“奸”争“肉”,况且已经知晓巡检司走的是水路,他们二十多条船,陆地上也不怕暴露行踪。
要谨慎对待也行,可以在距离目的地几里地时,再下令全熄火把不是更好。只要能提前抵达野河渡,抢在对方前头先一步摸清地形,寻找最佳埋伏点。就基本保证今晚的成果。